「我不要開刀,我完蛋了,嗚─」七十五歲罹患憂鬱症以及失智症的劉太太,躺在床上不停啜泣著。
「我太太情緒不穩,尤其是自從上次中風以後,唉,生病跟治療的事情,不能跟她講太多。」
「這種情況多久了?」
「自從一年多前中風後,只能躺在床上。鼻胃管也插了一年,因為她很容易嗆到。這次她的肺炎,就是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感染。」
「她自己不想開刀?」
「我太太根本不知道,造成她吞嚥機能不好,容易嗆咳的原因。因為她腦幹附近的動脈瘤,所造成的壓迫問題,當然要開刀移除啊。要不然,下次還是會復發,對不對?就像這一次住院一樣,隨時都會有狀況,我們家也沒有多餘人力,跟空間可以照顧她了。」
「也許開刀可以解決這一顆血管瘤的問題,但是開刀後的照顧,也許她必須要氣管切口…」
「醫生,你不要擔心這些,我們就連最壞的情形─變成植物人,也已經有做好心理準備了。」
「她自己知道要被開刀嗎?」
「我們有跟她溝通,她說好。」
「不是說不要讓她知道病情?」
「我們用我們的溝通方式,讓她同意的。」
「你確定?外科醫師有跟她說明開刀方式嗎?」
「沒有,我們認為沒有必要。」
「『我們』是指誰?」
「我跟我女兒們,她們一起商量後,幫我太太決定,我們真的沒人力、物力再照顧她,所以任何可以改善的手術,就算勝算只有一點點,我們也要拚。」
「但是她不知道,大家已經幫她決定拚一下?」
「我們有跟她溝通過。」劉先生強調,雖然他一直禁止告訴劉太太病情,卻認為已經溝通過。
「其實,對於罹患中重度失智症,以及重度憂鬱症的病人,或者是癌症末期的病人,是否需要做侵入性治療,考量點跟一般病人不一樣。」
「什麼意思呢?」
「除了專科醫師的意見之外,首先要考量病人自己是否想要接受、手術後的生活品質、以後照護能力的問題─包括病人自己能否應對。開完刀假如一切都順利,病人恢復的好,那就沒問題,那…假如侵入性的醫療不見得是對病人是合適的治療時要怎麼辦?」
「你是說,選擇不要做侵入性的醫療,才是更好的醫療選擇?」
「對,有時候不傷害的原則,比利他的倫理原則還要優先,才能『生死兩無害』喔。」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