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的真義

文/妙樂法師 |2016.07.10
5516觀看次
字級
妙樂法師 圖/人間社
圖/人間社 「懺悔」,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名詞,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言懺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首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云懺摩。」

文/妙樂法師

圖/人間社

「懺悔」,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名詞,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言懺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首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云懺摩。」由此可知,懺摩是梵語,有忍恕的意思,即請求他人忍受自身所做的不合宜行為;佛教自印度傳入東土後,祖師因應民風教化,「懺摩」一詞轉以「懺悔」被廣泛的運用流傳,如中國最早對「懺悔」作出解釋的智顗法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夫懺悔者,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求哀。」《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大師:「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或許歷來祖師認為:較之於後悔先前所犯的過錯,請求他人忍恕,「懺悔」更有內心苛責、改往修來、不復更犯的意思。

人之居世,誰能無過?為人立身處世,很難不犯錯,因此,中國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為了提升淨化道德人格,儒家弟子每日必定以為人謀事、與朋友相處、師長傳授課業等三事進行反省;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也說:「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認為每一個成熟的人,都應該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過錯;乃至所有宗教亦鼓勵信徒懺悔,如西方宗教的告解聖事,藉由坦誠講述缺失,祈求教主寬恕赦免;中國佛教許多大德為勸誡世人去除過失,撰寫不計其數懺悔偈文。例如:梁武帝作《摩訶般若懺悔文》、《金剛懺悔文》;寶誌禪師作《梁皇寶懺》;悟達國師作《慈悲三昧水懺》等。因此,懺悔不僅是宗教才有的修行,任何人士都應該有懺悔的觀念。

或許有人認為:我這一生盡守本分,行事光明坦蕩,甚至連一隻蟑螂都不敢傷害,為什麼要懺悔?根據經典記載,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倘若內心的愁苦憂悔不及時化解,便會形成如同烏雲遮日的罪業,障蔽吾人的佛性。試想,當我們吃飯時,能夠想到一粥一飯,來處不易,粒粒米飯都是農夫汗水耕耘,粗茶淡飯的委屈就容易平息;出門行路,看到別人名車迎送,若能想到這是他人心血耕耘,自己的付出尚待開發,如此安步當車,當下就灑脫自在。所以要天天懺悔、時時懺悔,懺悔,幫助我們念念覺察是否與不善法相應,內心隨時清淨安樂。較之於前者,有些人經常懺悔,在佛前一跪一拜,泣訴由於往昔過失,導致目前身陷困頓挫折,種種不順隧,涕淚縱橫請求佛菩薩原諒。殊不知,儘管養成懺悔的習慣,但缺乏反觀自省、自我督促,懺悔引發身心的清淨,往往隨著時效一過、離開懺悔的場所後,身、口、意習氣又故態復萌,豐沛的淚水只能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星雲大師曾經說:他年輕時,仗義直言的性格,為了維護正義,任何事情都自發挺身而出、當仁不讓,但是也因為心直口快,惹來不少麻煩,大師因此下定決心,要透過禁語根除這個習性。由於當時年紀輕,話語往往不知不覺脫口而出,為了給自己刻骨銘心的教訓,大師經常獨自跑到大雄寶殿後方,在人跡罕至的海島,摑打自己的耳光,教訓自己,有時打到嘴角滲出鮮血,並如此持續禁語一年。人有容易原諒自已的陋習,懺悔,就是在每一個當下勇敢面對自己,下定決心滌淨微細的心念污垢,果能如此,縱使彌天大罪,何愁沒有懺除的一天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