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民眾警覺性,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台灣諾華攜手合作,在醫院大廳,出動近百隻斑馬公仔,與民眾近距離「衛教」互動(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近百隻斑馬公仔「出任務」,與民眾近距離「衛教」互動。「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斑馬公仔巡迴展首場,昨在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登場,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深入淺出的衛教活動,加深民眾對此特殊癌症的了解。
簡稱「NET」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最為人熟知的患者,是已故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又稱「賈伯斯病」。他四十八歲時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起初抗拒手術,採自然療法,九個月後腫瘤變大,後歷經切除部分胰臟、癌細胞轉移至肝臟、換肝手術成功,兩年後癌症復發,且併發多處轉移與呼吸衰竭,生命在五十六歲那年畫下句點。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會依腫瘤部位、分泌荷爾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醫學上用「斑馬」形容,就像是聽到「馬蹄聲」時,會讓人直覺來的是「馬」,但有可能是「斑馬」,用以比喻神經內分泌腫瘤難以診斷、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的特性。
好發腸胃道部位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表示,由於症狀不易分辨,導致病人約需花五至七年才能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他呼籲民眾針對可辨別的十大警訊,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提高警覺,以利及早診斷辨別,及早治療。
陳佳宏說,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部位,以腸胃道占近六成為最大宗,其中又以直腸、小腸最常見;其次才是肺部占兩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盛行率,每十萬人約有一點六人,近十二年來,國內罹病人數增加五倍,估計每年新增病患約一千四百人。
去年十一月九日,陳佳宏醫師母子聯袂出席「第六屆神經內分泌腫瘤日」記者會,六十二歲的陳媽媽表示,因兩年前出現熱潮紅、盜汗症狀,起初以為是更年期不適,求診於婦產科,半年未見改善,後來出現血便、腹瀉情況。
幸好醫師兒子有所警覺,陪同母親至腸胃科門診接受胃鏡及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於直腸發現兩公分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早期發現,陳媽媽僅需用內視鏡完成癌細胞摘除,之後定期接受大腸鏡及影像檢查追蹤即可。
為提升民眾警覺性,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台灣諾華攜手合作,在醫院大廳,出動近百隻斑馬公仔,與民眾近距離「衛教」互動(圖/記者楊祖宏)。即日起至十八日止,民眾只要至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一樓門診大廳圓形服務台旁,拍下展出斑馬身上的十大警訊,就可至癌症資源中心換取可愛斑馬小贈品。後續巡迴展醫院包括嘉義長庚、高雄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