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行科大老師洪如薇,將生命經驗結合國文教學,先讓學生閱讀、畫畫,再寫出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她請學生畫一個物品象徵父親,結果棍棒、眼淚、墓碑、問號什麼都有,「他們是一群飽受生活挫折的孩子」,讓學生透過書寫成就自己,還有學生開心地說:「原來我沒那麼笨!」
由教育部支持、政治大學及靜宜大學辦理的「基礎語文及多元文化能力培育計畫」,昨天舉辦聯合成果展,四十六所參與計畫執行的學校參加。在健行科大和逢甲大學教創新國文課的洪如薇,分享「創新閱讀改變學生」計畫。
洪如薇說,她從小家境不錯,國文對她而言得心應手,但她接觸到健行科大學生後,發現這些學生從挫折中長大,跟她的成長經驗「很不一樣」。因此她開始思考,如何在不說大道理的情況下,讓學生愛上閱讀。
「我到底要教唐宋八大家,還是找貼近學生生活的文本?」她決定將國文跟生命教育結合,例如讓學生閱讀張輝誠的《離別賦.洗澡》,這本書也是寫父親,之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也會採匿名書寫,讓學生寫「如果我是爸爸……」,學會換個角度看自己,也看別人。
洪如薇回憶,有一次她請逢甲學生描寫「家是什麼」,最後她收到三十八張寫「家是避風港」,一張寫「家是港口」,一張寫「家是整潔美滿又安康」。台灣的學生欠缺自覺和思辨能力,她希望透過國文教學的翻轉,讓學生自學、思辨和表達。
「學中文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的歷程。」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表示,語言就是生活,如果語言脫離生活,就沒有生命,而國文教育是最根本的,如果連國文都教不好,遑論外語教育。他舉例,有小學國文老師改作業,改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例如:「我的弟弟『長得欣欣向榮』」,「我的好友去了美國三年,在我腦海中仍然『音容宛在』。」所以整體國民語文能力,必須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