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擁有獨特、一般人卻常忽略的聲音。圖/張芮瑜
蕭芸安四年前旅居各國城市蒐集聲音,日前回到故鄉採集基隆之音。圖/蕭芸安提供
【本報基隆訊】你有雙夠「開放」的耳朵嗎?現為音樂創作人的蕭芸安自十六歲接觸吉他開始,便對「聲音」特別有感,四年前她旅居各國蒐集聲音、欣賞「音」景,不論是鐘樓報時聲,還是廟宇擲筊聲,人聲鼎沸或車水馬龍,她都敞開耳朵,聽城市說話。
日前她巡迴各地舉辦講座,分享她收藏的聲音和她「耳」中的城市。
今年三十歲的蕭芸安是音樂創作人,二○一二年起,她更多了「音景採製者」這個特殊的新身分,喜歡各地旅行的她,不是用照片記錄美景,而是用錄音機記錄「音」景,用聲音寫日記,也寫下心情。她說,每段聲音,都能夠帶她重回旅行現場,勾起當時的人事時地物,和她當下心中所想。
二○一二年起她從大陸開啟她的城市聲音計畫,四年來,她走訪上海、無錫、北京、香港、印尼雅加達,踏遍全亞洲城市數十座,生活周遭一般人左耳進、右耳出的各種聲音,她卻格外珍惜,成為她的收藏品:「一切的起源,是一道笛聲。」
收音
重新認識一座城市
蕭芸安笑說,她的旅行起始點是上海,當時聲音計畫還沒成型,卻在經過一家樂器行門口時聽聞一陣笛聲傳出,同行友人一句:「妳不是想要收藏聲音嗎?」讓她有了起步動力,上海成為她第一個記錄下的城市。
蕭芸安說,為了用聲音重新認識一座城市,她曾經搬離台北市的住所,在自己的城市背包旅行,拿音樂會向青年旅館主人換宿,度過四十九天,與世界各地旅人交換故事,蒐集台北城市聲音景觀。
大龍峒保安宮的擲筊聲清脆,庶民向天問卜的傳統信仰,聲音微小卻堅定,令她驚喜不已。上海浦西街頭的鐘聲響亮,蘊藏了殖民時期的歷史背景,她發現自己傳統文化聲音尤其感興趣。
蕭芸安說,「聲音比影像更有多元的可能性。」
前陣子她回到故鄉採集基隆之音,並舉辦小型講座,將聲音片段呈現出來與大家分享,現場有人在吵雜車聲中,認出兩聲的急促喇叭聲,直呼:「這是基隆人才知道的聲音。」
獨特聲音
鮮活勾勒影像
因為基隆地小,上下班時間許多通勤族短程且目的地一致都是前往車站,撿客計程車沿路載客,湊滿四人為止,抵達後車資由大家均攤,省錢又方便。攬客的計程車司機,會以短促喇叭聲詢問路邊民眾要不要搭車,多年來已成基隆人的默契。
蕭芸安解釋,她在基隆市區公車循環站採集聲音時湊巧碰上撿客車,幸運地也將這基隆特有的聲音收錄進去。
收藏城市的聲音,蕭芸安的標準配備是有一根長長桿子的三百六十度環繞式錄音機,讓她的聲音多了立體感。
但若遇上突如其來的聲音,她會把手機掏出來趕快錄下,雖然也時常和好聲音「擦身而過」,但她不覺得可惜,因為轉過身搞不好又能發現另一段好「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