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李澤藩攝於新竹畫室中。
圖/雄獅美術提供
李澤藩一九八二年水彩創作〈社教館懷古〉。
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圖/雄獅美術提供
愛好寫生的李澤藩(1907~1989),畫遍了新竹、苗栗及桃園一帶的山川、古蹟;他雖終生待在新竹,從無出國留學取經,卻以性靈之彩筆,畫盡家園之美。他的眼界沒有被故鄉所限,反而家鄉及其周遭一帶的景色,因其內心靈眸的鳥瞰千里,在畫中變得更大、更寬廣了。
在遼闊的風景中,他愛畫古蹟,讓大自然的風景,充滿了人的歷史感。他的繪畫根植於故鄉的沃土,在汲取母土所供應的養分裡,不斷地成長、茁壯,至開花、結果綻放芳香時,卻又能成功地超越地方性。即使觀者不知他畫的是何地,也會對畫中空間(宇)與時間(宙)的奧祕總和,產生敬慕之心。
李澤藩繪畫時,凡遇不如意之處,便以水「洗」淨。澄清後的色調,看似一致,卻又像是讚頌那由紅、橙、黃、綠、藍、靛、紫所組成之天然光源般地,蘊藏著絢麗多彩的微妙變化。在如此斑斕隱約的潤澤底色上,所畫出來的山水,渾樸自然、氣韻天成,浪漫感性之中,又富神聖莊嚴之光采。
作品要能感動人心,除了要有卓越的技巧之外,李澤藩說:「要掌握作品中『靈』的成分」。他對有志於創作的年輕畫者建言:「形式上的創新固然要緊,但對於『美』的觀照與體驗更是重要……注入自己的心血,才可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註❶)
即使在室內作畫,李澤藩仍偏愛自然光。他在給小兒子李遠鵬的信中,說:「你說大畫家小畫室是慘的,但現在愈來愈小,更慘了!這個說法不對,我有許多理由……之前的房子(畫室)雖較大,但光線不好,要用電光。作畫時,電光是不理想的(因會偏光)。還是自然光線最好了,我放棄了之前的房子。
現在,我利用後面那個小房子,整天的自然光線真理想,且不需電費……」(註❷)
的確!唯有來自永恆的自然光源,才能光照人心,喚醒靈魂,令人看見真正的美。李澤藩所繪的,已是超越肉眼所見的,而是靈眸所感應到的天地之大美啊!
註釋:
❶李澤藩撰,〈評審的話──為有志創作的年輕畫者進言〉,《雄獅美術》月刊第一百三十五期,《第五屆新人獎特輯》,一九八二年五月,頁三十九。
❷參閱李澤藩信件圖檔,載於陳惠玉著,《鄉園.彩筆 李澤藩》,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四年四月,頁一百一十八。
參考書目:
陳惠玉著,《鄉園.彩筆 李澤藩》,雄獅美術出版,一九九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