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昭安
葛洪是晉代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理論家。他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十分好學。
真是屋漏偏遭連夜雨,葛洪十三歲時,他父親就因病無錢醫治而離開了人世,家裡的頂粱柱一倒,全家的生活重擔就壓在了葛洪稚嫩的肩上。葛洪一邊勞作,一邊讀書學習,環境再艱苦,他也毫不放鬆。
葛洪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家裡原有不少書籍,但後來都毀於兵火。葛洪農閒時想讀書,可找不到書讀。他便背著書篋,徒步跋涉,四處去借。跑了許多家,不是被拒絕,就是借到的書不完整,即便這樣,他也很開心,因為這畢竟比沒有書強。回家後,葛洪東拼西湊,硬是將這些不完整的書湊成了一部部完整的書。為了便於以後慢慢細讀,葛洪便決定把這些書一字不落地抄下來。
可是家窮,一文莫名,筆墨紙張從哪裡來呢?他便趁農閒時,上山砍柴賣錢,買了筆墨紙張。平時,白天他要忙農活,晚上才有時間抄書,但沒錢買燈油,點不起油燈,也買不起蠟燭,他就以松明、柴火代替油燈和蠟燭,開始抄書。為了節省用紙,他的抄書紙用了正面之後、用背面,密密麻麻的,別人都不易看懂。據《晉書》記載,他一共抄了各種典籍四百卷,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何況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
葛洪一邊抄書,一邊誦讀、鑽研,後來終於成為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大學問家,受到後人的敬仰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