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草地立起碗大蕈傘
圖/廖宣惠
清新草地立起碗大蕈傘
圖/廖宣惠
文與圖/廖宣惠
妳從不愛夏季雷雨,午後的木柵,總是一股潮溼沼氣蔓延,爾後悶雷陣陣,天空吞吐著含糊不清的熱霧,之後,滂沱大雨讓整個世界飛白,行書所及,雨腳潑墨,濺起水影。惶然四顧,行人在雨中斑駁走著,褲管、衣袖皆染上點點雨漬,成為移動的水鄉墨色,立體的山水。泥濘地上,書寫匆匆足跡。
然雨季仍是要來,雨筆詩意橫陳地速寫一幅大千世界,萬物復位,萌發的思緒一如芽種,醞釀一帖帖生命。雨後漫步,妳無意發現清新草地立起碗大蕈傘,那是童年回憶,老一輩傳說的山居珍饈:雞肉絲菇。顧名思義,這菇吃食前得一點點抽絲,菌肉撕開如雞肉絲,嘗起來也滑嫩如斯。許是雷雨才冒出頭,它們為大地撐起華蓋,因此又稱雷公菇,是天然野傘。
妳也愛撐傘,於朽木枯葉堆裡,尋訪這種珍貴野菇。雷公菇膨脹時可比小玉西瓜,靈芝外,野外甚少見如此巨型野菇,有時一朵可煮一鍋湯。此菇與蟻巢共生,挺立的假根下就是蟻巢,認真來說,這是姬白蟻種植的食材,因此別號蟻巢傘、蟻茸、雞。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曰:「南人謂為雞,皆言其為似之也。雞出雲南,生沙地間,丁蕈也,高腳繖頭。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風韻也。」
香蕈即香菇,李時珍認為雞氣味不如香菇濃烈,誠然中肯;但論風韻不及,差強人意。香菇硬實,泡水軟韌,雖氣味濃烈,芳香難久留。雞肉絲菇則不然,入口滑嫩如綢,肉質如凝膠,稍黏,也會彈牙,氣味芬芳悠遠,清如好茶,入喉回甘,平實中自有一股馨香恬淡,迴盪唇齒間,令人回味無窮。台灣有十一種白蟻,唯此類姬白蟻能種菇共生,目前人工無法培植,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與可溶性醣類,具抗氧化,因此又被譽為「福爾摩莎第一菇」。
聽說蟻傘菇約二十幾種,《廣西通志》說:「雷菌出橫州,雷後即生,須急取,稍遲非腐則老,不堪用矣。作羹甚美,與雞並珍。」妳想像雷菌長相,是否也是單腳站立,腳根直伸蟻穴?還是與雞為孿生兄弟?只是地域不同?妳轉而想起一種姐妹菇,它們如葡萄成串結伴而生,膚色白皙,菌褶細緻,那是精靈種的菇,生於野外,也聽雷聲召喚浮出地表。
為此,雷雨季為妳開啟一場尋菇之旅,如復活節覓彩蛋,每當雨簾落幕,雷公收腳,妳斜撐著傘,慢踱淺水雲影,每收穫一朵菇傘,便對蟻農造詣撫掌讚嘆,盈滿自然的喜悅與驚奇。
原不愛雨季的妳,正慢慢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