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民主殿堂 法制象徵 下 擁抱民意 各國國會展臂迎客

文/鄭崇生、邱國強、林祈深、黃貞貞 |2016.06.26
2335觀看次
字級
美國國會大廈建築外觀,中央著名的圓頂,因整修中被鷹架及帆布包裹著。圖/鄭崇生、邱國強、林祈深、黃貞貞
卡梅哈梅哈(King Kamehameha)是國會裡最大的雕像,由夏威夷州捐贈,他是第一個統一夏威夷群島的國王。圖/鄭崇生、邱國強、林祈深、黃貞貞
俄羅斯雙頭鷹國徽。圖/鄭崇生、邱國強、林祈深、黃貞貞

文與圖/鄭崇生、邱國強、林祈深、黃貞貞

美國 圓頂木頭改鑄鐵 曾是世界建築創舉

美國國會大廈仿自古希臘與羅馬建築,採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建築風格,五層樓建物有逾六百間房、最具標誌性的建物就屬中間的圓頂,右邊為參議院、左邊則是眾議院,美國總統每年都要到這裡發表國情咨文,就職典禮則在國會大廈西側的廣場上舉行。

國會大廈有專責的國會建築師辦公室(AOC)管理整修或興建等計畫,而這棟建物原始設計師是松頓(William Thornton),一七九三年啟建時的設計,並沒有圓頂建物;一八二六年才由建築師華特爾(Thomas Walter)加入圓頂設計。

大廈歷史與美國建國史緊密相連,美國建國近二十年後、直到一八○○年參議院才完工,一八○七年眾議院建築落成,但沒多久英軍再度入侵,國會大廈一八一四年遭焚毀,之後重建。

目前被鷹架包圍整修中的圓頂建物,最早曾是木製,一八五○年代始,美國領土擴張,越來越多州加入合眾國,議員人數變多,國會展開擴建;一八五五年換成鑄鐵圓頂,當時是世界建築的創舉。

國會整修擴建多次,這次工程則自二○一四年啟動,連同內部穹頂壁畫也一起補色整建,雖然仍看得到神格化美國國父華盛頓的「羽化升天圖」,但許多壁畫與雕像都做保護措施,預計在二○一七年美國新任總統宣誓就職前才能完工。

圓頂到自由之神銅像這部分,去年底先完工、拆除鷹架,銅像於一九九三年歷經一百三十年的風雨洗禮後,曾取下修復,後由直升機安放回去。當年建設圓頂、放置銅像,傳出有非裔奴工不慎摔死,國會也因而流傳著不少靈異故事。

更重要的是,當年這尊六公尺高的銅像,從建造模型之初就歷經波折,要不是當時非裔奴工瑞德(Philip Reid)勤奮協助,銅像根本無法造出,一八六三年自由之神銅像安放時,他已脫離奴隸身分,但非裔美國人的平權運動,至今方興未艾。

中國 全國人大會 被嘲諷如橡皮圖章

中國是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權,但形式上,仍屬於三權分立,其中,相當於國會的最高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全國人大」,成員則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簡稱「全國人大代表」。

除了中央級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從省、直轄市、自治區到基層的鄉、鎮,立法機構也都叫「人民代表大會」,簡稱「省人大」、「縣人大」、「鄉人大」等。

但是,除了最基層的鄉、鎮人大代表,以及上一級的縣、(縣級)市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直選外,其餘各級人大代表都是間接選舉,由下一級人大代表選出。像是全國人大代表,就是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大代表選出。

除了形式上的立法功能,這些人大還有一項功能,就是選舉各級政府首長。其中,全國人大可以選舉國家正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各部部長,連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也可以選。因此,全國人大又被大陸官方定位為「最高權力機關」。

和一般真正民主國家不同的是,這些不同級別的「人大」,每年只召開一次全體會議。愈基層的人大愈先開會,大約在每年十一月開,會期只約一個星期;等到全國人大開會,已經是翌年的三月上半月了,但會期也只有十天左右。

每年只開十天左右的全國人大,卻有將近三千個代表。每年開會期間,除開幕、閉幕及中間的二次全體會議外,多數時間則依自己所屬的省級行政區,召開代表團會議,任務是「審查」國務院總理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及重要法案。

不過,不管是代表團會議還是全體會議,幾乎看不到代表們對報告、法案及人事案的異議。投出票來,幾乎很少低於九成的。也因此,中國無論全國人大還是地方各級人大,常被譏為「橡皮圖章」。

俄羅斯 杜馬大樓 見證舊蘇聯解體

原來的沙皇俄國是封建專制國家,一九○五年爆發革命運動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九至十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賜予一定權力。一九○六年和一九○七年,產生了第一、第二屆國家杜馬,隨後不久就被解散。後來又產生了第三、第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一九九三年十月,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宣布廢除蘇維埃制度,依《憲法》建立新的聯邦議會,其上院稱「聯邦委員會」,其下院即「國家杜馬」。

杜馬有四百五十個議席。主要負責起草和制定國家法律。參加議員的資格為二十一歲以上的公民,任期五年。

「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Duma)音譯,來源於俄文動詞думать(dumat'),意為「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蘇聯已解體二十五年,但杜馬大樓上至今仍留著由鐮刀和斧頭組成的蘇聯國徽。

曾有杜馬議員提議用俄羅斯雙頭鷹國徽取代蘇聯國徽,但遭到多數議員的反對。反對者認為,高懸在杜馬大樓頂端的蘇聯國徽已和大樓融為一體,拆毀它將破壞大樓的和諧與美觀。

後來在二○○九年時,杜馬議員們想出了折衷辦法:保留蘇聯國徽,同時在大樓正面三層至四層之間的位置懸掛俄羅斯國徽。所以這棟杜馬大樓同時擁有蘇聯和俄羅斯兩種國徽。

俄羅斯杜馬大樓位在莫斯科市中心紅場附近,是遊客照相機必捕捉的景點之一。

英國 國會大廈 民主政治重要基石

英國國會大廈(The Houses of Parliament)又名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位在泰晤士河畔的建築物是一八四○到一八七○年興建的新宮(New Palace),但內部的西敏廳(Westminster Hall)則屬中古世紀的舊宮(Old Palace)。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威廉二世國王興建西敏廳時,是當時最大規模的廳,當初建造的目的也就是要讓到訪的賓客有大開眼界的感覺。

西敏宮在一五○○年代持續裝潢,並成為皇室成員的住所,直到一五一二年發生大火後,亨利八世決定搬到附近的白廳(Whitehall)。

亨利八世住在西敏宮時主掌議事人員即經常在這裡開會,亨利八世因為無法與元配離婚而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西敏宮自十五世紀起成了審理案件的地方,曾經試圖炸西敏宮的Guy Fawkes及他的同夥,一六○六年被審判及處決;查爾斯一世國王也因為暴行、叛國及謀殺罪,一六四九年被審判定罪。

一八三四年大火毀了西敏宮大部分的建築,重建計劃由建築師Charles Barry得標,建造現在富哥德式風格的國會大廈,內部有一千一百個房間,兩個庭院,占地八畝,在主建築外還有一座知名的鐘塔Big Ben。

國會大廈自一八一二年起陸續發生刺殺或炸彈攻擊事件,其中有三個廳舍被重創,一九七四年愛爾蘭共和軍以高達九公斤的彈藥轟炸國會大廈,一九七九年在國會停車場也傳出汽車炸彈,造成保守黨議員遇害。

自此國會的安全警戒升高,現在進入國會要通過嚴密的安檢,但每年休會時民眾可買票進入參觀,有多種語言語音導覽,但不得拍攝照片,有九百多年歷史的國會大廈,仍是英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六年五月號

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