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韻悠揚】音樂饗宴 休閒又健康

 |2025.04.13
599觀看次
字級
「永恆的星」文化音樂會以星雲大師開山歷程為主軸,深深感動現場觀眾。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圖/123RF
女高音李盈受邀於南天寺佛誕節多元文化音樂會獻唱。圖/人間社記者Shirley
紀念音樂會是為紀念、回顧某段特定的歷史、文化,或某位人物而舉辦的音樂活動。圖為2023年5月22日舉辦的「佛誕祈福音樂會」。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

文/本報綜合報導

現代人生活中,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經常讓人感到焦慮、疲憊,因此,尋找放鬆與紓壓的方式變得重要。舉凡各種休閒選擇,如運動、閱讀、旅遊、冥想等,都能夠幫助人們從忙碌的生活中暫時抽離,使身心獲得片刻的療癒。身心放鬆的方法很多,為什麼有些人特別選擇聽音樂會或演唱會作為釋放壓力的方式?

首先,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表達,能夠觸動人心、帶來情緒上的釋放。無論是古典音樂的優雅,還是流行音樂的熱烈,音樂都能為聽者提供一種情緒的共鳴,讓人感受到放鬆與慰藉。其次,音樂會或演唱會是社交活動的一部分,一起沉浸於現場音樂的氛圍中,這樣的共享體驗會讓人感到與他人情感交流,增強人際聯繫與歸屬感。

聆聽音樂有益健康

音樂的好處,比如調劑身心及改善情緒等。心理學家也認為音樂能影響思想,讓人從消極變為積極,從負面轉為正面。伊利諾大學春田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Springfield)赫什馬特(Shahram Heshmat)榮譽副教授指出,音樂具有獨特的力量,可以引發深度的情緒反應,例如流淚、放鬆、激動或起雞皮疙瘩,聽一首喜歡的歌曲可以改變心情,觸發懷舊的記憶。

赫什馬特說,音樂影響思想的一種可能性是,賦予力量(Empower)的音樂具有激發視覺心像(visual imagery)的強大潛力;另一種可能性,是對於表達正面自我觀點的歌手,聽歌的人會產生同理心並認同。他指出,聆聽賦予力量的音樂可能增強自信心,並引發有助於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日常生活中,音樂還可能使人們在做事時減少負面想法的干擾。

音樂可以活化大腦愉悅系統,聽喜歡的音樂可以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快樂。音樂還可以喚醒大腦,早上聽快節奏的音樂有助於大腦進入活躍狀態。音樂能活化老年的大腦,聽音樂類似於鍛鍊整個大腦,因此也被用於老年失智症的治療,幫助人們回憶失去的記憶。音樂還可以增強創造力,音樂能讓人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而這正是創意的原動力。

音樂會具多元好處

音樂會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無論是在情感表達、社交互動、文化認同,還是心理健康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不僅是一種休閒享受,還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感性和藝術的空間,讓人忘卻現實中的煩憂,激發新的靈感和思惟。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體驗,能讓人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刻。

1. 情感共鳴與釋放

音樂是最直接、最強烈的情感表達方式之一,現代人面臨的壓力、焦慮、孤獨等情緒,音樂會提供了一個情感釋放的途徑。音樂會上的歌詞、旋律與歌手的演出,可以讓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幫助釋放內心的情感,無論是快樂或悲傷,透過音樂的力量,能夠調節情緒,達到心理療癒的效果。

2. 社交互動與凝聚

音樂會作為一個社交場合,提供人們與他人建立聯繫、分享興趣的機會,也是與朋友、家人或陌生人共享美好時光的方式,這種共同的經歷會促進人際關係的加深,提升社交滿足感。對於某些音樂類型的粉絲群,音樂會往往成為一個強大的社群,粉絲們不僅共享對音樂的熱情,更建立起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

3. 心理健康與療癒

在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環境中,音樂對心理健康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音樂會現場的氣氛通常充滿激情與能量,能讓觀眾暫時忘卻現實中的煩惱,提升情緒,並讓大腦釋放積極的神經遞質(如內啡肽),從而達到舒緩壓力的效果,甚至幫助處於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等心理狀態的人,透過音樂實現情感治療。

4.文化與身分認同

音樂會也是文化和身分認同的重要方式。現場不僅能讓人欣賞音樂,還能了解不同的音樂風格、文化背景。這些活動成為文化交流與融和的平台,促進不同背景人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對某些音樂類型(如搖滾、嘻哈、流行音樂等)的粉絲來說,參加演唱會不僅是為了欣賞音樂,也是對不同文化風格的認同,讓觀眾增強自我價值和歸屬感。

5. 經濟與文化產業

音樂會對經濟也有影響,尤其是文化與娛樂產業的發展,例如票務銷售、周邊商品、媒體合作等,提供豐富的經濟支持。同時,大規模的演唱會也能創造就業機會,從音響技術人員到活動策畫者、安保人員等,這些都能支持當地經濟發展。此外,大型音樂會常常會吸引大量觀光客,能促進當地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並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與知名度。



你喜歡什麼音樂會

音樂會是由演奏者或歌手為觀眾表演音樂的活動場合。這些演出可以是各種形式的音樂,從古典音樂到現代流行音樂,甚至是爵士、電子或民謠等等。音樂會通常在專業場所(如音樂廳、歌劇院或室外場地等)舉行,是集中的、現場的音樂表演形式。

音樂會類型多樣,可以是獨奏、合奏、交響樂、音樂劇等,不僅僅是音樂演出,更是情感和文化的交流過程,讓觀眾與演出者建立共鳴與聯繫。不同類型的演唱有不同的效果,可根據個人的需求,選擇適合的音樂會增進身心療癒。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音樂會型式。

● 古典音樂會

這類音樂會通常包括交響樂、管弦樂團演奏等。曲目可能來自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等古典作曲家。古典音樂有助於放鬆與平靜心情,尤其是慢板樂曲。研究發現,古典音樂能降低壓力水平、改善焦慮、增強專注力。優美的旋律與和聲可以引發情感共鳴,使人感到寧靜和愉悅。

● 流行音樂會

這類音樂會通常是當紅歌手或樂隊的演唱會,曲目以流行音樂為主,涵蓋流行、搖滾、電子音樂等風格。流行音樂通常充滿活力和節奏感,可以激發情緒,增強能量和社交聯繫。觀眾在這樣的音樂會中經常會感受到快樂、激動甚至歡樂的情緒,並在與其他觀眾的互動中增強集體意識。

● 歌劇音樂會

這類音樂會融合了音樂、戲劇和舞蹈,歌劇通常是古典音樂形式,音樂劇則多為現代的、以故事為主的音樂表演,能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音樂劇的情感表達通常較強烈,能夠觸動觀眾的內心,帶來情感共鳴。歌劇歌唱技巧和戲劇性的表現,能讓人感受悲傷、喜悅或強烈的情感共鳴。

● 紀念音樂會

紀念音樂會是為紀念、回顧某段特定的歷史、文化,或某位人物而舉辦的音樂活動。這類音樂會通常會選擇與被紀念者或事件相關的背景影像,其最大特色是透過音樂喚起人們的回憶和情感共鳴。在音樂會中回顧某段經典音樂風潮,或讓觀眾在音樂中重溫紀念主角往昔的光輝歲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