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今天是陳伯伯九十二歲的生日,他兒子媳婦特別請鄰居們到他家來坐坐聊聊。記得十五年前,當時七十七歲的陳伯伯,因中風造成半身不遂,說話不便,生活無法自理。
陳伯伯突然倒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全家人都非常難過。尤其是當醫生的兒子大偉,更感到愧疚,因為自己是醫生,卻沒能把父親照顧好。
當下他決定要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父親,但家人不同意,因為大偉當時有個升遷的好機會——他服務的醫院,院長要退休,而他是升任院長的人選之一。
一開始他也猶豫,畢竟從實習醫師到有資格被選為院長,是付出多少的努力。而這樣的榮譽,又是多少為醫者夢寐以求的機會。幾經思考後,大偉還是選擇放棄院長職位,退休在家照顧父親。
他的放棄讓很多人大呼可惜,因為大家認為當院長同樣可以照顧父親;然而,他卻不這麼認為。
辭掉工作後,他認真研究父親的病,除了借重自己西醫的專業外,還遠赴中國和美國研究中醫,包括中藥和針灸,只希望透過中西醫的優點,讓父親早日康復。
就這樣,大偉用中藥西藥,加上推拿按摩,讓父親舒緩筋骨;也利用陪伴、談心、飲食和散步,讓父親敞開心懷,配合兒子的治療,果真如大偉預期,治療效果很好。
經過大偉一年多的照顧後,陳伯伯右邊不能動彈的大腿,開始有了痛的感覺。慢慢地一年兩年過去了,陳伯伯開始可以站立起來,漸漸地,開始用助行器練習跨步,移動腳步。
大偉發現父親的病有了起色,即使很慢還是深具信心,他知道自己對父親的照顧都是對的。
隨著時間消逝,十多年過去後,陳伯伯已經不需要助行器,就可以慢慢走路,說話也不再口吃,和家人互動都很順暢。
每回有人提到,當初大偉不該退休的事,他都笑著說:「我放棄次重要的院長職位,卻拾回最重要的父親健康,自己才是大贏家呢!」大家聽了都不禁為他的孝順,舉起大拇指說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