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不喜歡以惡修止觀者,佛陀則教以種種善法而修止觀,因此佛陀同時教導兩種觀法。例如時局多難,不得不關心政治動向,無法修善時,只能以惡來修止觀。若有修善的環境,則不應背善修惡,否則即是違反佛說,破壞佛法,可說是失佛威光,誤導眾生的大惡人。
隨自意三昧雖然認為不管任何方法都通向菩提,但又強調觀察惡來成就佛道的困難度很高;觀察善而追求菩提才合乎自然。若棄善不顧,而一心向惡,則須跨越無數障礙才能窮究佛道。
但現實中的眾生,光是通過物質上的險道,就已萬分困難,何況行惡而想通往正道,更屬妄想。故宜依戒律修身,斷惡向善,才是通往佛道的自然方法。
接著針對易於偏向極端者的心理構造,而說明四種三昧的特徵。若檢點人們的惡行,可發現在現象界中,充滿了偏邪的惡行。
雖然教他們貪欲心與開悟相連結,但卻不能襲擊一切女性,也不能因為瞋心與開悟相連結而傷害一切男性。實際上一般人積極地追求細滑的皮膚接觸,而討厭打拍、苦澀的皮膚接觸。
若喜好其中一方,而排斥相反的另一方,可說是偏於一邊的判斷或行動。一般人常具有這種習性,猶如全黑的漆,無法展現本具的智慧。因此對於這種不徹底的人,因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三昧的方法較為困難,必須勸修。
隨自意三昧既無嚴格的要求,又容許以惡來修觀,因此較為容易,不需勸修。就因容許觀察惡行,更須切忌沈淪於惡行而無法自拔。
有人問:四種三昧一一加以修行實屬煩瑣,為何不直接行「中道正觀」,實踐就能圓滿地展開、成就菩提?故提出四種三昧不得不修的理由。
此因一種修行方法,無法應付多種的煩惱。光是一個人就有無量的內在煩惱,故所用的對治方法亦無量,何況,欲引導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因為只用一種方法,無法對付所有的煩惱,所以才整理成四種三昧,使眾生能排除障礙、完成菩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