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君背後、小小的協會辦公室空間,堆滿了募集來的物資,她說,都是即將成立的夢工廠需要的,能讓孩子吃飽、認真學習。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陳彥君(左)認真聆聽栗子的即時饒舌創作,還錄影、立刻發到粉絲頁上,與大家分享栗子認真學習後的成果。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如果生命有另一個出口,是否監獄就不會是歸宿?」更生少年關懷協會預計成立一座夢工廠,讓不愛讀書或以進出少年觀護所為家常便飯的孩子,有一個正向的聚會場所,甚至幫助就業、發展夢想,而催生計畫的推手之一,是協會的主任陳彥君,一位孩子口耳相傳「一定要聽她的課」,最貼近孩子心靈、亦師亦友的「老師」。
感同身受 立志助兒少
接觸過陳彥君的人,往往為她的年輕及模特兒般的外貌困惑,會問:「妳為什麼投入觸法少年的領域?不怕危險嗎?」她不假思索就說:「不怕!」且猜測投入可能與她小時候的叛逆有關。學生時代的陳彥君有一幫被老師勸告「禁止往來」的朋友,理由是他們成績不好,會抽菸、吸毒、打架、混幫派,但她心裡明白,朋友是善良的,所以愈被禁止愈叛逆地想親近。
陳彥君珍惜兒時友誼,覺得朋友讓她學會如何在逆境生存,「我無法想像若父母暴力相向或家有特殊境遇,如何好好讀書?他們過得比我苦,所以走的路才和我不同。」她因此期盼未來一有能力就要幫助像他們一樣的孩子,大學便攻讀社工系。
體會到「環境對孩子長成的重要性」後,她到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服務,一做九年,起初是服務高風險家庭、關懷中輟生,為了預防再犯,跑到學校帶團、帶生涯輔導班,最後進入少年觀護所輔導。她想為孩子做的事很多,種種計畫卻都缺預算,得自己想辦法,為此她從社工變企畫,熟悉媒體操作再去進修,現在擔任主管級,讓能力再發揮。
打造新家 促正向聚會
兩名孩子在四月悄悄拜訪了她,削瘦的臉龐及不斷叨念著想死的負面話語,看得她好心疼。
孩子說,沒法好好活著,沒家可回,沒人想跟吸毒的人做朋友,只有與陳彥君通信是活著的唯一動力、寄託與出口。「他們以前寄來的信曾夾著全家福照,還有想回到沒吸毒的最初等字句。」陳彥君可惜孩子無力掙脫環境,但也慶幸離家倦了還會想起老師。
當家庭、同儕、政府都失能,孩子何去何從?小學三年級因偷飯糰被抓進少觀所的個案最令她印象深刻,她嘆:「只有在監獄,孩子才能按三餐吃飯?」為此她打造夢工廠,讓孩子能認識好朋友、上課和最重要的吃飽!若還能發揮所長、一起經營一間不被歧視的正向咖啡店就更棒了。
無奈的是,依陳彥君過去經驗,居民並不樂意接納像夢工廠的存在,認為會讓治安下降,抽菸等行為也會讓環境不衛生,「其實連協會現址都曾被抗議。」而讓居民接受的對策,是讓孩子整理環境,把丟菸蒂的人變成撿菸蒂的。孩子甚至與大人立約,每抽一根菸,他們就撿十根回去。
理解難處 孩子樂交心
所有接觸過的孩子中,陳彥君對大男孩「栗子」表現引以為豪──他靠自己的意志脫離負面環境,有了夢想、付諸實行。
十九歲的栗子兩年前因為吸毒、驗尿後怕被逮捕,急忙逃往國外,可走在異鄉卻對自己的「逃避」充滿歉疚,三個月後帶著「坦然面對」的心返台,一入境就被抓。在少觀所他認識了陳彥君,對老師的評價是「都給正面能量!」而他的想法也愈來愈正向,偶爾會自豪地說,找到目標的人就不會沉淪。
夢想當饒舌歌手,盼以不攻擊、不批評風格傳達價值的栗子,返回校園後不怕讓人知道過去,當起勸世歌者,還報名歌唱班,大量閱讀、蒐集題材,無論愛情小說、武俠小說、吸引力法則或愛因斯坦等科普都讀,讓哼出的每句詞產生強烈畫面。
栗子說:「手機存了十幾種曲子,旋律一放,隨時隨地可創作。」他饒舌時的魅力讓陳彥君忍不住拿起手機拍攝,即刻要分享出去。
陳彥君深信:「生命最動人處,在看見孩子不該有的狀態、自卑與受挫時能予以理解。」所以她的生命處處動人──雖然常不顧氣質的大笑,卻強烈的傳達「我們同一國」的態度,大人小孩樂於與她交心;而從辦公桌及牆面放滿孩子畫的卡片可知道,即使結案,孩子也一直在她的心中,未曾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