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紀錄片 聽見社會底層聲音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2016.06.07
3819觀看次
字級
導演賴麗君(右)、彭家如執導紀錄片,認為票房及娛樂不是拍片的首要條件。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安妮認為孩子雖有身心障礙,但能一起生活就是幸福。圖為安妮為女兒化妝。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安妮的興趣與賴麗君一樣,儘管命運不同,她們還是從邂逅到拍片,各自圓夢。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安妮與老公共同經營戲班,為傳統文化的延續找一線生機。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記者楊祖宏、賴麗君提供

「沒有夢想活不下去!媽媽,不要為我擔憂,我長大了,妳應該去追夢。」四十歲的電視節目導演賴麗君,在十二歲兒子的鼓勵下,開啟電影紀錄片的夢,二○一三年回到家鄉嘉義,拍攝了外籍配偶阮安妮成為台灣歌仔戲當家花旦的紀錄片,對於經費拮据、人力短缺,還要耗時一年半,跟著上山下海、餐風露宿,甚至回國探親的歷程,賴麗君說,很辛苦,但唯有經歷困難,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為求真實 離職去拍片

賴麗君自文化大學大傳系畢業後,二○○二年為電視節目拍攝了台灣地方的紀錄片,十年前經費堪稱充裕,預算高達一百萬元,沒想到十年後市場萎縮,苛刻到僅餘十萬,但她仍盼望作品接近人性、不過於粉飾太平,而如何用有限的經費傳達「可能沒有觀眾卻是弱勢真實處境」的節目?實在匪夷所思,一般人選擇放棄夢想,她則反其道而行,辭去現有工作、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拍一部「有意義的電影」。

出身農家子弟的賴麗君,從小就深刻體會窮人被剝削的景況,父親老實種田卻飽嘗貧富差距、被歧視的滋味令她難忘,她由衷希望人們知道:社會上有人正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巧的是,紀錄片主角阮安妮的處境與她想伸張的現象不謀而合。

阮安妮和賴麗君有著相同的興趣──深深著迷於歌仔戲。不同的是,賴麗君曾被告誡,只有生活在最底層的家庭才會送子女去唱戲,而安妮雖被勸導,卻因緣際會嫁給歌仔戲家族。兩人從相遇、暢談歌仔戲到拍攝,又是一個神奇的巧合與緣分。

安妮七歲接觸野台戲,夢想當歌星,十歲那年,河內馬戲團學校招生,她雀屏中選,但歌仔戲沒落,只好改學跳舞。十九歲到台灣表演,吸引了現在的老公注意,異國戀雖遭到長輩反對,依舊擋不住月老的牽線,墜入愛河,離了家鄉、成為台灣媳婦。

極度壓縮 要堅持到底

新住民在台灣面臨語言隔閡與文化適應的難題,安妮不只要學台語,還得學文言文的七仔調,她的認真、好學與責任心連老師都驚嘆。短短五年躍上舞台、成為當家花旦。

與越南歌仔戲稍有不同,台灣野台戲主要在酬神,台下不一定有觀眾。安妮隨著卡車遠走偏鄉,不僅要勤背台詞,還得照顧發展遲緩、無法行走、需要定期洗腎的女兒,而人力不足更得幫忙搭戲棚,先生則製作道具、彩排、想對白,主持大小團務,紀錄片就呈現夫妻倆如何愈苦愈敬業、愈累愈甜蜜的偉大。

安妮的故事取名《神戲》,由賴麗君與夥伴彭家如一起編導、拍攝。由於經費離預想目標差八十萬,一度想放棄,賴麗君說:「我們先在南部拍攝,前四個月錢就沒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生活吃緊,向企業募款又遭拒,只得靠著在地人供宿、用天然水沐浴過日子。

她最難忘冬夜時分,大夥露宿十二度低溫的荒郊,穿上大衣裹睡袋,依舊冷到睡不著,第二天兩位編導都重感冒。然而十多年拍片經驗不是混來的,他們早已習慣將自己極度壓縮在刻苦環境,加上安妮等人的勇敢與敬業,哪能不堅持到底?他們身兼收音、打光、扛器材,一人當三人用,即使車子故障、向人借摩托車也要完成拍攝。

眾緣和合 願文化共融

「導演需要這麼累嗎?」賴麗君笑答:「為了打破和拍攝對象的距離,捕捉最自然真摯的情感,就得這麼累。」幸運的是,在燒完最後一分錢,他們獲得了夢想資助金的補助,包括日後參展的經費都有著落;從事空拍的友人也帶團隊協助無償他們拍攝;越南新住民用二星期的時間協助翻譯毛片,十幾萬元的行情也免費;曾為七任行政院長寫過書法的九十七歲書法大家王顯廷,更不吝為紀錄片揮毫題字。

賴麗君說:「如果知道往哪走,全世界都會為你開路。」經過八個月閉關剪接的《神戲》,不只入圍第三十八屆金穗獎,還獲選為二○一六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開幕片。她希望《神戲》讓遺失的美好重新回到人們心中,當人們懂得包容與了解,就不會用自以為的心態看別人,「這社會有好多人,包括新住民,認真的在做我們不肯做的低層工作,工作對他們而言是責任,即使沒有掌聲,依然不懈地為沒落的台灣文化找一線生機。」《神戲》的內容讓觀眾嘆為觀止,對文化共融多分省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