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師傅吳文宜轉投入米食研發,成功用純米取代麵粉。圖/吳淑玲
【本報台南訊】台南農改場與農糧署辦國產米食推廣,桌上擺滿吐司、蛋糕、包子、太陽餅、鳳梨酥、蛋捲等琳瑯滿目,都是用純米製作的,研發人是年近七十歲的台灣米師傅吳文宜,他克服米沒有筋性,融入白河蓮藕粉、綠豆粉及蒟蒻等有天然黏性的食材才成功,已開發出五十多種米產品西點。
吳文宜十三歲入行學烘焙,在麵粉堆裡打滾逾半世紀,是知名西點麵包及傳統中式喜餅師傅,六年前因「神明托夢」,要他為台灣米找出路,才轉投入米穀粉開發。雖是老資格麵包師傅,仍然面臨米麵包發不起來、米條入水就結塊等困難,「因為米粉鬆散、沒筋性,不易成糰」,歷經不斷失敗。
吳文宜說,他想到可以用蓮藕粉的黏性來補足筋性,並在米粉中加入蓮藕粉再調整麵糰攪拌速度與粉料比率,後來也嘗試加入綠豆粉、蒟蒻粉等天條健康的食材,陸續開發出米麵包、米蛋捲、米蛋糕等產品,還有泡芙、馬卡龍等西式點心,連中式喜餅、月餅、和果子派等都能用米做成。
在所有產品中,「米條」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有些消費者吃麵食容易脹氣,尤其是銀髮族,但米條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分成乾麵條及溼麵條,前者像是關廟麵,後者可冷凍,反而更受歡迎,米條約煮五分鐘就可食用。台南區農改場舉辦台灣瓜果節,重點戲之一是國產米食推廣,吳文宜每年都會帶著新開發的產品參加,雖然已過退休的年紀,但他說對米的推廣有使命感,重心以教學為主,希望提升民眾對米製西點的接受度,增加台灣米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