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南部曾有一名七旬失智老翁走失,不到一天就被尋獲昏倒在八掌溪旁,已嚴重脫水不幸熱死。失智症專家認為應加強社會對失智症的認知與篩檢,提早發現治療,減少失智人口。
據統計,一年有超過六千名老人失蹤,而失智長者走失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若無沒有人救援,死亡率即提高三到四成。
台大醫院昨舉辦「長期照護的回顧及展望」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回顧長照政策的發展與長照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並以失智症為例,講述失智症病患的長照與防治。
「失智老人走失不是個案!」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邱銘章說,該名老翁為血管型失智症患者,平時照顧他的太太不過上個廁所他就走失,也不知求援,加上天氣炎熱而發生憾事。
邱銘章表示,估計目前全台失智症人口超過二十五萬人,隨著人口老化,失智患者數恐倍增。失智不只是記憶或空間判斷出問題,執行功能也會下降,常有老人家開車逆向行駛或騎車到高速道路、重複購物、重複捐錢等,很可能都是失智前兆。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出現症狀前二十年大腦可能就開始病變,因此即早預防或篩檢診斷,避開失智症危險因子,只要延緩發病五年,就有機會將失智症的人口減半。
南韓已於二○○八年成立失智症中心,提供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篩檢服務,短短幾年就將失智症診斷率從三成大幅提升至七成。
台灣若也能成立失智通報中心並將失智症篩檢納入健檢項目,登錄患者發病形態、失能細節等,有助於未來減少失智症患者與服務政策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