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安居家園」,讓返鄉就業青年等縣民有適居住處。圖李蕙君
文/記者李碧華
居住正義是全民迎接新政府的期待,過去「以租為主、以興建為輔」的社宅政策即將調整,二十萬戶中將有六成採用新建,其餘「包租代管」及容積獎勵推動。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近日充滿信心對外宣布,預定三個月內向行政院提出簡報。
花敬群指出,新政府第一年先把興建社會住宅財務安排、法制、法規修正等基礎打好,現行的住宅法也將修法,「過去被稱為沒有引擎的車子,未來要加入土地取得、財務稅務等內容。」中央與地方找出合作模式後,外溢效果將可適用在各地方政府。
民眾對國宅的品質普遍不放心,花敬群對此也表示,過去小坪型國宅將變更為大坪型、以出售為目標做設計。他提到,台灣需要都更的房子超過四百萬戶,分階段修改都更條例,並祭出合適工具,來達到全面推動都更的目標。
都更不是只牽涉到房地產,還關係到都市改頭換面與都市競爭力,甚至也可做為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動能。花敬群更強調,政府必須要用更高的態度,讓都更走向更健康的道路,「今年打穩基礎,明年就可以run起來。」這是內政部的策略。至於可能會引發「鄰避效應」,他說,社會宅將是很多年輕人居住的第一哩路,除了要注重安全性外,也會重視設計感,「要讓青年住進去感覺很驕傲,符合潮流。」這就好比Uniqlo與Zara的衣服不貴,但經過精心設計,品牌的質感就出來了。他說,住宅政策仍需要法制面改革,對近期房市影響不大,價格仍是交易多寡關鍵。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則表示,台灣雖然需要社會住宅,但只租不售無法滿足人們期待擁有自己房子的喜悅,近來社會流行的是「共享」經濟而非「共產」,社會住宅無法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胡勝正說,許多老人家已不能爬樓梯,需要社會住宅幫助他們。「但共享社會還是需要獨立空間,買得起房,代表自己工作穩定了,賺足夠的錢,可以養家了。」
他指出,台北市的高昂房價要十六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子。房子買不起也形同另一層玻璃天花板。現在政府解決辦法是蓋社會住宅,但社會住宅政策其實法替代「住者有其屋」,依舊不能解決玻璃天花板所形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