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蔡英文總統昨天在就職演說中,就「經濟結構的轉型」、「強化社會安全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外交與全球性議題」等五大議題,分別表達了未來治國的理念。
我們看到蔡英文總統表達出願意提升國家發展的期許,為此國人一定是樂觀其成並給予祝福。
但是在這眾多的治國藍圖中,有兩點是新政府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第一,有關「轉型正義」部分。國家是一個有機體,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在追溯歷史事件時,尤須考慮到當時社會的特殊環境。過去的政府或有未能全面照顧各方利益,而有為大我而損及小我的情事,但是如果現在的執政者以「轉型正義」為名,行政治追殺之實,製造社會仇恨,撕裂人民情感,刻意扭曲史實,抹煞某政黨為國家的貢獻,只會讓我們的社會更不祥和。
期待新政府所有對「轉型正義」的追求都是為了化解仇怨、戾氣與對抗,是為了讓國家前進、社會和諧,而非政治清算的工具及說詞。慈悲才是目前台灣社會所需要的,沒有慈悲,正義永遠只是強者對弱者的壓制工具而已。
第二,有關兩岸關係部分,不同於北京主張「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但是蔡英文在演說中只願意接受「九二事實」,而非「九二共識」;只願依據屬於治權領域的「現行憲政體制」,而不願意提「憲法」有關「一中」原則與「領土完整」的宣示。昨天下午國台辦發表聲明稱,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案」,顯然不接受蔡英文的說法。
蔡英文在此次演講中,提到十三次「這個國家」,四十一次「台灣」,而只有提到五次「中華民國」,這些數據的比較,可以反映出蔡英文對國家認同的看法。這表示,台灣內部對國家認同的問題仍未因第三次政黨輪替而解決,這對於台灣社會的和諧,國家未來的發展絕對會有影響。如果國家認同都有歧異,「轉型正義」如何能夠讓人滿意?這八年來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所憑藉的「九二共識」,如果不能為雙方所共同接受,兩岸將難以相互包容,兩岸未來的發展令人堪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