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三寶山 具足佛法僧 文/妙熙、郭書宏 |2016.05.16 語音朗讀 841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佛光山藏經樓。圖/慧延 佛光山大雄寶殿。 佛陀紀念館全景。圖/莊美昭 文/妙熙、郭書宏 人間佛教道場 如來一代時教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星雲大師開創了佛光山,迄今走過五十年歲月。具足僧眾修持的「僧寶」總本山、供奉佛牙舍利的「佛寶」佛陀紀念館,和研究教義培養人才的「法寶」藏經樓,圓滿「佛法僧」的三寶山。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時值壯年四十歲。當時滿山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信徒不禁大失所望說:「這種地方,鬼都不來!」大師不管眾人看法,率領出家弟子們同心協力,搬石運土,移山填溝,工程屢遭豪雨洪水沖毀,大師與弟子們拿棉被床單等覆土,不屈不撓奮戰,終將一片荒山建設成宏偉道場。 二○○三年佛陀紀念館安基動工時,大師七十六歲,因罹患糖尿病雙眼鈣化,即便行動不便,仍坐著輪椅規畫藍圖,一日三回巡視工地;為了在制高處觀看全景,大師甚至多次從輪椅上站起,在弟子的攙扶下吃力地徒步攀爬,讓工程人員敬佩與感動,形容大師「簡直是搏命付出!」 二○一一年佛館落成,大師已八十四歲。隔年,藏經樓開工動土,大師的雙眼更加模糊不清,憑著一生累積的工程經驗,用眼根以外的五根去感受、去判斷,指導後輩建成輝煌的藏經樓,完成佛光山上最後一棟建築,此時大師已高齡九十。 研究佛典 讓法產生力量 二千五百多年前,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羅漢,在七葉窟中結集經典,寧靜之空完成空前任務。 走進佛光山藏經樓一樓集會堂,四面石壁,當大門輕輕關上後,彷彿走入二千五百年前,結集經典的盛會。 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曾說過:「星雲大師一生著作無數,翻譯成各國語言,也典藏各種大藏經版本逾三十部,目前分置在佛光山不同的地方,希望能有一個永久安奉處。二○一六年藏經樓完成,終於有了典藏之地。」 藏經樓內設「人間佛教研究院」,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是延續佛陀的教法,而藏經樓未來也會是結集人間佛教、發揚人間佛教的重要地方。 人間佛教研究院核心項目有: 一、舉辦人間佛教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際專家學者,以「人間佛教」為題,從經典、歷史、思想、宗派、文學、性別等研究人間佛教相關課題。 二、培養佛教青年學術研究人才。 三、整理現當代人間佛教文獻資料。四、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 五、支持佛學研究中心運作。 六、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 方位恰好 具足建設因緣 藏經樓的建築相當特殊,第一平台的一樓是法寶廣場,能容納五百人,可做為簡報介紹之地。 第二平台就是藏經樓,分為一樓集會堂,二樓藏經館,內部設多間研究室。大師認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收藏的《大藏經》需要有人去研究、宣說、弘揚,法才會產生力量;讓藏經樓不僅僅只是一個圖書館而已。」 藏經樓整體建築是以唐朝風格為主,顏色採木頭原色,回歸到古樸簡約,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法的平等尊貴、平易近人,而不是用絢麗的裝飾,讓人一直要拍照,反而忘了法的存在。 藏經樓建在佛光山旁山坡地最高處,因基地呈不規則狀,很難取得中央方位。當時,負責建築的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設計了一個圓形的建築,因為他想圓形無方位可言。這前衛的想法,最後仍遭到否認。 大師和他說:「不一定要有東西南北,但要讓大家能接受。」 為了勘查地形,星雲大師每隔幾天就到基地巡視,由於是侍者開車載著他上山,經過彎彎曲曲的山路,加上大師視力模糊,實在很難判斷方位。 每一次,當大師從法堂出來後,就開始記方位,上了山坐輪椅,沿路就會一直問慧知法師:「我現在面向那?現在是哪個方位?」身旁弟子很仔細的向大師報告,您左邊是佛館,右邊是荔枝園…… 大師用身體去感受方位和地形,整個過程就像瞎子摸象般,一點一滴去感受。大師用耳、舌、身根,去彌補眼根的不足,最後終於指出現在藏經樓的方位,恰到好處,正面看去就是一覽無遺的高屏溪。 當大師將方位定好,之後的因緣都聚集了。大師說:「虛空無方向,沒有東西南北,一切都是緣起。」 見證這整個奇妙過程的慧知法師說:「師父到底看不看得到?如果他看得到,又為何花三個月的時間,去感受所有的方位;如果他看不到,又如何知道現在這個方位最好?」 殿宇輝煌 美感連成一氣 藏經樓建築有個大挑戰,兩個基地落差十八公尺,等於是六層樓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一個樓梯。 大師說:「樓梯太長,不會有人要爬,設計時要迂迴,要讓人有驚喜,讓人走到上面時,不覺得累。」 十八公尺高的陡坡,慧知法師依正常的高度去橫量,須建一百三十個階梯,大師卻說上下的地整一下,只要一百零八階即可。慧知法師半信半疑的依此而做,最後果然是一百零八階。驗證了大師一生做建築的真實功夫。 星雲大師說,中國建築就是要錯錯落落,才會有氣勢。如今的藏經樓,從每一個角度看,沒有一個屋簷是重疊的,整個氣勢是飛向天際,那種美感是殿宇輝煌,和佛光山的大建築群連成一氣。 佛光山法物寶藏收藏館 因為一顆「佛牙」—佛陀真身舍利,開啟了佛陀紀念館的建設因緣。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涅槃後,有三顆佛牙舍利傳世,目前一顆在中國大陸,一顆在斯里蘭卡,第三顆原供奉於印度,十三世紀時,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佛陀真身舍利被祕密帶往西藏,供奉在薩迦遮楚秋的「囊極拉齋寺」。一九六八年拉齋寺被毀,佛陀舍利由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拾獲,潛送回印度。 三十年後,貢噶多傑仁波切自感年事已高,欲將保護多年的佛陀舍利託付給值得信賴之人;時值一九九八年,星雲大師赴印度傳授三壇大戒,貢噶多傑仁波切肯定大師長期推展佛教的努力和貢獻,必能將佛陀舍利做最妥善安排,於是聯名十二位仁波切共同認證簽署,將佛陀舍利託付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深感佛世難逢,佛陀舍利亦為宇宙稀有之寶,在接受捐贈當下即決意建塔供奉,匯聚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的力量,共建「佛陀紀念館」。 正是基於對佛陀最高虔誠的禮敬,以及承擔建館的願心,佛陀紀念館光是外觀設計圖,就繪製了不下百餘張,就算興建期間,設計仍一再修正,最後由星雲大師親自口述規畫,成為除了主體建築正館外,「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恢弘格局。 「佛陀紀念館的建築都與佛陀的教法相關,換句話說,佛陀紀念館就是一部佛法概論,一部佛教百科大全。」大師說,佛陀紀念館不僅是供奉佛陀真身舍利的宗教建築,也是首座演繹佛法的建築,當中包括了文化、藝術、教育等多元化用途,同時也呈現佛陀住世時景象,像是靈山、祇園、恆河,顯現的皆是佛國景致,處處淨土樣貌,更是現代人間佛教的具體藍圖。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佛陀紀念館隆重開幕,隔天恭迎佛陀真身舍利安奉館內金佛殿,迄今開館五年舉辦過珍寶入地宮法會、兩岸博物館雙年會、萬人歌頌偉大的佛陀音樂會、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等,如今佛館年觀光人潮突破千萬,成為台灣新地標。 藏經樓各種版本大藏經明細 名稱 1 高麗大藏經 2 宋版磧砂大藏經 3 開寶藏 4 明版嘉興大藏經 5 洪武南藏 6 黃蘗藏(鐵眼本) 7 龍藏經木刻拓版 8 縮刷版乾隆大藏經 9 龍藏 10 上海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 11 卍正藏經 12 卍續藏經 13 大正新脩大藏經 14 中華大藏經 15 佛教大藏經 16 佛光大藏經 17 大藏經補編 18 敦煌寶藏 19 文殊大藏經 20 漢譯南傳大藏經 21 佛藏輯要 22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 23 現代註釋考證大藏經 24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選(白話版) 25 和譯南傳大藏經 26 國譯一切經 27 國譯大藏經 28 泰文大藏經 29 梵巴藏原文 30 巴利語大藏經 31 巴利語大藏經(英譯版) 32 西藏大藏經 33 中國貝葉經全集 總計33種大藏經,含漢、梵、巴、日文。 前一篇文章 慶佛光50煙火秀 不老菩薩 發心服務50年 下一篇文章 國際佛光會 弘法第一線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25週年淨耀大和尚 人間佛教行者2024 拾貳月 豐富衣食 皆令滿足【藥師佛月曆】2024年拾月 至誠懺悔 解脫憂苦 【藥師佛月曆】2024年玖月 轉邪歸正 速證菩提【藥師佛月曆】2024年捌月 藥師佛及十二神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