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使用圖形介面,專攻程式設計,並培養邏輯概念。圖/資料照片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學生只會玩臉書是不夠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已將數位素養列為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之一,未來人才要能利用電腦深度學習,且具生產力。教育部昨公布未來五年資訊教育總藍圖,進一步說明一○七年起國高中將資訊科技列必修課程,學生要學會寫程式及App,要學會使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將擴大試辦國中小學生上課使用平板電腦、行動載具。
負責總藍圖的台師大副校長吳正己說,目前資訊教育只有高中必修,國中小都是選修,只是上課內容不一。一○七年十二年國教課綱規定,國小階段,資訊科技教育融入各科教學;國中則六學期,每周上課一小時;高中要必修二學分,選修八學分。
吳正己說,資訊科技教育課程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占課程內容百分之五十)、系統平台、資訊科技應用、資料表示與處理及分析,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
資訊教育總藍圖分為二大願景、四大目標和二十四項發展策略。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台灣學生使用資訊科技仍停留於表層運用,如用google上網、用Excel簡單運算等,但在科技時代不是只會上網、加Line或成為臉書朋友就好,如何透過程式設計為學習工具,學會用電腦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是課程重點。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不會將資訊課程納入國中會考,但會鼓勵大學甄選時把學生的程式表現納入評量。吳思華並指出,資訊科技是重要趨勢,台灣將來會出現許多電腦專才的孩子,如何讓他們適性發展,在升學管道與學習中有更多的支持與配合,也是未來規畫方向之一。如今年師大附中就在特招裡設資訊科技班,他鼓勵未來有更多的高中將資訊科技納入特招,讓電腦高手有繼續升學的機會。
資科司副司長劉文惠指出,資訊總藍圖是大方向和策略,本來進行計畫會持續,其他多項計畫也會在二○二○前建置。她舉行動學習方案來說,是從民國一百年開始的十校,到現今已推動到兩百多所國中小,教育部提供經費補助,讓經濟弱勢學生買平板進行教學,今年八月可擴展到三百多所學校試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