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帝、關壯繆、張桓侯」為劉備、關羽、張飛的諡號,繪
圖者以此尊稱三人,可知他們在後世人心中的份量(不過據金性堯先生對關羽諡號的解釋:武而不遂,死於原野曰壯,名與實乖曰繆。可知壯繆並非美諡)。其實劉備、關羽、張飛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立誓「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的兄弟之情,不僅代表著他們一體的命運,甚而他們性格中的特點---仁厚、忠義與豪爽,也都成為影響彼此成敗的關鍵。
(由左至右分別為--張桓侯、昭列帝、關壯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陶謙三讓徐州」、「劉表讓荊州」以及「從劉璋領益州牧」來描述劉備的堅辭不受與情非得已,都讓我們見識了他的仁厚。但偏偏這樣「寬和」(羅氏語)、「寬厚」(陳壽語)的性格遇到關羽大意失荊州且遇害時,不僅護兄弟之短,還傾全國之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結果在彝(夷)陵大敗,使得蜀漢元氣大傷,自己更因無顏見江東父老,病死於白帝城。
現代人看劉備一生,說他最大的敗筆就在這「以私害公」以及「捨萬乘之軀而循小義」上。但很多三國專家還是想替劉備說句公道話,說他別無選擇,只能為弟報仇,否則無法回報關羽一生對他的忠義,這就是桃園三結義的悲劇宿命。
再看關羽的忠義表現。漢獻帝建安四年(西元一九九年),劉備北投袁紹,關羽困守下邳,為曹操所擒,操厚待之,關羽離去前,斬了袁紹手下兩員大將顏良、文醜作為回報(按正史:文醜為曹軍所斬),但此事卻差點讓劉備命喪袁紹手中。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占有巴、蜀、漢中之地,關羽在荊襄水淹于禁七軍,斬了龐德,大獲全勝,此舉使東吳孫權產生警覺,決定要回荊州。但關羽不僅忘了諸葛亮交代的八字箴言「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還嚴詞拒絕孫權的提親(欲將其子與關羽女結親),傷了兩家和氣後,終於在兵敗退守麥城,前往上庸途中為東吳將領所追殺。
關羽的荊州之敗不僅讓人扼腕不已,而且他寧死不降孫權展現了對劉備的忠義,雖使他成為後世的典範,但此敗卻讓劉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是從此蜀漢失去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荊州,二是劉備傾全國之力為其復仇的不智。前者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不僅曠時費日,而且多因糧草不繼,無功而返;後者則導致蜀軍損失慘重,國力大傷,伐吳後兩年的劉備之死更加深了關羽荊州之失的嚴重性。
至於莽張飛,很多人對他一上場就「怒鞭督郵」(《三國演義》第二回)印象深刻,其實在《三國志》中,打人的是劉備,而不是他。至於建安十三年(二○八年)的當陽常←橋之吼---我乃燕人張翼(益)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嚇退曹軍一幕,確實成了他個人永恆的標記。此外還有建安十八年攻克劉璋的巴郡,生擒太守嚴顏,又義釋之;以及建安二十年以計謀敗曹操大將張郃於巴西。這些英勇事蹟都讓人對張飛豪爽之外的智慧表現眼睛一亮,只可惜張飛死於非命,為手下叛將所刺,這不能不讓人想起劉備與諸葛亮多次規勸他不可鞭笞士卒的警告。
因此張飛之死(二二一年)雖晚關羽兩年,但在二二二年傾全國之兵為關羽與張飛報仇失敗的劉備,次年亦死於白帝城,三人的接連去世,不僅是一齣命運共同體的悲劇,亦讓人感慨他們的性格特質影響彼此命運是如何的深遠。看劉備仁厚卻失於護短、關羽忠義卻失於剛愎、張飛英勇卻失於粗暴,這些都導致了無法彌補的憾事發生,現代人唏噓之餘,尤應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