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創全世界第一個「樂器銀行」昨天啟動。圖/徐兆玄
【本報台北訊】教育部全球首創「樂器銀行」昨運轉,媒合各界捐樂器給偏鄉學校,並提供定點及巡迴維修服務,盼音樂教育擺脫貴族氣息,助偏鄉弱勢生圓夢。目前已募到一百多件樂器,有民眾慨助偏鄉國小汰換用了四十多年的老鋼琴。
去年十二月,一群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的學童,身穿原住民服裝,突然聚集在台北一○一大樓四樓廣場的耶誕樹前。只見孩子人手一把提琴,用清亮樂音,奏出古典名曲〈卡農〉,讓很多台灣人感動落淚。
親愛國小教師王子建、陳珮文夫妻,多年來不但教導原住民孩子學提琴,還教他們製琴、修琴,將貴族音樂帶進深山部落。但並非每個偏鄉國小都這麼幸運,更多學校聘不到音樂老師、也沒樂器,孩子天分常被埋沒。
為了圓偏鄉學童的音樂夢,教育部全球首創、由實踐大學音樂學系承辦「樂器銀行─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藉由閒置樂器統整、民間團體及個人捐贈、樂器產業界支援等三方資源,達到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等三大目標。
教育部長吳思華強調,樂器銀行除提供實踐大學定點維修服務,還會到各校巡迴維修;每一件捐贈的樂器,都會貼上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條碼,未來捐贈者都可知道樂器流向何處。
偏鄉校更缺師資
受贈樂器的阿里山達邦國小校長萬淑蓮說,比起樂器,達邦國小更缺師資。該校至今沒聘過專任音樂老師,但有一留美鄒族聲樂家梁芬美,只要一回國,每周都抽空會到校指導學生唱歌,以免連音準都沒了。
教育部師藝司司長張明文指出,樂器銀行第一階段任務,是先幫偏鄉學校募到樂器,接著會結合國教署「藝文深耕」等計畫,動員退休老師、大學音樂系及社團師生、或樂團成員下鄉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