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是未來主流方向,不少學校都找到自己核心價值與優勢,突破發展。如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組成師生團隊,轉型為衍生企業公司,首創銀耳、舞菇及竹蓀自動化栽培及多項保健產品,進軍國際市場。實踐大學則強化服裝品牌概念店,將操作品牌所面對的問題,回饋到教學平台,讓同學提早嫁接產業。
為協助大學面對少子女化衝擊,教育部規畫「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昨針對「學校典範重塑」策略,召開高教創新轉型論壇,邀請去年通過「大專校院創新試辦計畫」學校經驗分享。
亞洲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林俊義表示,菇類台灣產值約一百二十億,當中主要產地霧峰的產值約占全台四成,亞大的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為全國唯一兼具上、中、下游最完整的菇類研究中心。因此提出「新興菇蕈生技衍生公司創業轉型計畫」,開發台灣首創的銀耳、舞菇及竹蓀之保健鮮菇產業,技轉衍生企業公司,輔導師生創業,轉型企業員工,並設立菇類產業學院,以達永續經營。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主任許鳳玉也分享,在實踐「國際時尚產業整合創新計畫」中,校方十分重視品牌運作,除了投入產學實驗基地,經營學校附屬的品牌概念店PRAXES,也積極投入美、德、日、中國陸等區域市場的規畫,邀請國際業師教學、舉辦國際工作營等,甚至在參與柏林時裝周時,為學生爭取到在HUGO BOSS、H&M等國際知名品牌中的實習機會。
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現今世界各國家包括美國的高教財源結構,大致是學費、政府補助各兩成,比例最大的則是創收(學校或NGO單位利用自身條件投入社會創造收入)。他認為台灣透過高教創新轉型創造收益,反而能堅持本身學校的理念,讓校園專業人才有機會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