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統蔡英文在選前以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列為重大政見,用意在於挾美國以制中共,也就是當作兩岸服貿或貨貿協定破局或「不協議」的替代方案。
但是這個如意算盤,已經從最近美國的選情發展看出是太過一廂情願。因為,美國的政治情勢出現了丕變,向來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害怕走極端的川普帶來極端的風險,可能是短多長空,亦即贏得了短期的總統寶座卻長期失去民心;也可能裡外皆空,輸掉總統寶座又造成內部分裂。而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在黨內對手獲得年輕人支持的壓力下,甚至回頭反對歐巴馬辛苦談成的TPP。
美國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競選總統大位者,為何在TPP的立場上走到了「髮夾彎」的逆向轉變?答案就是因為年輕一代受到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高,薪水沒有成長等等的負面衝擊,在政治人物的煽動下找尋代罪羔羊,怪罪於外國移民或外國產品傾銷等等因素。
美國政治情勢的轉變,其實跟台灣的情形非常類似,國內年輕人也是受到貧富差距擴大,工作難找,薪水停滯在二十二K,房價過高等等的負面衝擊,只好對內怪罪於執政的政黨,以及對外懷疑政府跟中國大陸的關係過於緊密。也難怪,去年的服貿協議讓年輕人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新總統在選舉前也一直將馬政府冠上過度向中國過度傾斜的罪名。
也因此,在美國國TPP未出現逆轉的情勢之前,民眾大多將注意力放在兩岸貿易協定的嚴格監督上面,新政府也不願面對TPP的真相。事實上,TPP的門票非常昂貴,要照美國的意思盡量開放服務或貨品的市場,衝擊比降低關稅的兩岸貿易協議更大。更嚴重的問題是,民進黨必須放棄當初反對美豬進口的立場,最近基因改造食品的限制更是增加難度,新政府如何對內自圓其說恐怕要左支右絀,即使蒙混過關恐怕也要曠日廢時。
其次,若新政府無法在短期內改善國內經濟情勢,例如二十二K的薪資若未能明顯提升,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推動的產業又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更會強化民眾對於兩岸之間貿易協議都會繼續懷疑或反對,新政府在兩岸監督條例的立場上稍微鬆動或軟化,也都會受到注意和質疑。
而若TPP短期內不見曙光,新政府又必須回頭面對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大陸的市場反而變得更重要,兩岸貿易協議對於台灣經濟反而成了更關鍵的因素了。於是,我方議價的高度就矮了一截,籌碼就少了許多,還能提出強硬的監督條例嗎?而若新政府無論在貿易協議或政治立場上仍是鐵板一塊,兩岸貿易等於是「不協議」,又讓大陸市場被其他競爭對手搶走,也讓國內經濟情勢無以好轉,屆時恐怕又要受到「無能」的質疑。
總之,新政府即將面對進退失據的結果,都怪新政府自己當初只考量短期的政治利益,未能深謀遠慮所致。把中國大陸當作洪水猛獸,甚至把對岸的讓利當作別有陰謀,經貿議題不斷放大政治成分,等於一開始就畫地自限,不斷挖洞變成自己的陷阱。新政府頭痛之餘,再懊悔當初的立場恐怕已經無濟於事,應該想想有何務實的解套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