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百寶箱》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琴詩禪理之契悟

李蕭錕/文‧圖 |2007.03.28
8139觀看次
字級


●水墨禪畫:聽琴圖

●詩堂書法:
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
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因緣相生法,佛陀證悟理。

蘇軾一首有〈題沉君琴〉的禪詩,極膾炙人口。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大意是說,如果琴上發出的琴聲是琴,那麼,將琴放置在琴匣內時,為何琴不自鳴?若說琴不能自鳴,那麼,該是撥琴的指頭發出的聲響吧?那麼何不在彈琴的指頭上聽聽?如果都不是,琴聲何來?

《楞嚴經》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此。」又:「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萬事萬物皆為「緣起」,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生,有無相成。《楞嚴經》所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及師家點撥兩方面的因緣和合,才有可能。而蘇軾〈題沈君琴〉則化用佛偈經意,演說「法不孤起」、「有無相生」的佛教「緣起論」。

僅有琴弦不能發聲,僅有指頭也不能發聲,琴聲是產生於指頭與琴弦的相互作用。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寄深上人〉詩中亦云:「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同樣表達出「有」與「無」相生相成的因果論。

水與石本靜,由於地勢的高低,江水自上而下沖激石頭,才發出了聲音;如果水與石沒有如此高下激盪的因緣合成,則水聲就無從產生;琴師若空有指頭,而不去撥動琴弦,則琴聲亦無從生起,所謂「法不孤起」、「因緣相生」、「有無相成」,世上萬法萬物,莫不如此。

按佛教之「緣起」,意指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相依存而產生變化(無常),為釋迦牟尼佛對於現象界各種生起或消滅之原因或條件所證悟的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有」、「無」相生,「生」、「死」相繼之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無生無滅,斷除吾人無明之煩惱,以證涅槃。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

蓋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之「個我」,認為諸法具有「自性」、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均予否定,而謂萬有皆係相互依存,非有獨立之自性,此乃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其他哲學、其他思想之最大特徵,蘇軾此作即發揮此理,寓佛法於詩,以論禪理之妙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