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媒體近來對蔡英文就職的關切點,多聚焦於蔡英文的就職演講有什麼內容,其中又以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反應或詮釋最在意。為什麼會如此聚焦,如果逆向思考,此一議題的來源究竟是為了什麼?只能說這是迴避現實和形勢發展,迴避攤牌。
好像蔡英文若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命題,或可能「地動山搖」,而且有若干跡象已經出現明顯的訊號。陸客減量,甘比亞和北京建交有可能出現外交雪崩,都是顯例。
然而,這些畢竟都是邊際現象,要害在於執政者有無中國情懷。進一步講,誰才是中國人。這是認同問題嗎,既是也不是,而是歷史格局和未來想像的交疊,而在執政者是否有可能創造新的空間,拉近彼此的距離。
退一步言,蔡英文既然已獲得選票肯定,她就得面對選前所有的承諾,並努力見諸實踐。民進黨有台獨黨綱和反中的相關論述,論誠信這些都得兌現,幾乎沒有講價還價的空間。
當然,包括蔡本人在內,也很清楚,民進黨的論述有太多只能說不能做,這包括關鍵民生議題的反核和減碳論述,兩難題如何有可能兼顧。帶有革命性質的學運訴求,既然進入了體制,這就會出現異化或說和原初訴求的疏離,往下該怎麼走,二分法的是與非,顯然不可能在現實中兌現。但支持蔡英文就是當下支持台獨和反中嗎,這或還有很大的距離。
蔡英文不可能不想連任,民進黨不可能不想長期執政,國民黨眼前最大的目標就是重返執政之路。是以蔡英文不能沒有未來持續執政的想像,也不能沒有假想敵。是以不可能任由民粹執政,且非要有理性思惟,才有迴旋空間。
不但如此,蔡英文除了要考量美國和日本對台灣的「期待」,即吸收美日之於台灣的利害考量,更要面對北京的期待和可能反應。在諸多變數必要有精準算計外,還要看到形勢發展,到底該偏向何方。
蔡英文從拒絕承認到如何回應「九二共識」,當然不可能是一道是非題,而是多重選擇下的「無可奈何」,也必然招致來自各方的批判。
理性的面面俱到,以現實言,最大的選擇空間就是迴避。可以斷言,這必然優於民粹訴求,但也可以進一步斷言,這只會惡化現實,即陷於思惟惰性,不敢想,更不敢破現實。缺乏選項空間的論述,可以預言,只能是過渡,但求維穩不求發展。
日前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提出「你們的憲法」和「一個中國」,這其實是一個試探,也是預言。即若無「共識」和「默契」,蔡英文只能在政治層面上,直接面對「一中原則」而無彈性。
有人以為那是講「憲法一中」,但若仔細思考和推敲,那是講「一中兩區」,即蔡英文口中憲法架構下的「一國兩區」,要比「兩岸」作為一個分裂性的概括,更具現實意義,即化解「兩岸」作為對稱命題。
把「兩岸」潛藏的「敵我意識」和「敵我矛盾」,隔海通過正常交往,假以時日轉化為「內部矛盾」。例如把「兩岸航線」轉化為「兩區航線」之類的轉化,不必談判,只要有「默契」即可兌現。中國情懷即可在兩區正常交往中營造。
陸委會以「兩岸同屬一中」的命題遂行民調,有七成二的受訪者不同意,豈不坐實台灣人民反中。追究此一命題,只能是隔海兩個政治實體的互斥概念在作祟,但外溢的效果會持續起作用,甚至從根本否定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拒絕中國文化乃至本未來中國的可能想像。
陸委會這種通過簡單二分法的途徑遂行民調,等於從根本否定「九二共識」,等同從根本否定自我,反過來要求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豈不荒唐。
中華民國憲法意涵中的「一國兩區」若可作為政策主導,既可為蔡英文,更可為北京解套,何樂不為!
中國情懷和中國人作為認知命題,首要破除「政治」和「敵我矛盾」,很清楚「敵我矛盾」只能走向攤牌和衝突。反之,從「內部矛盾」思考和發展,從「一國兩區」恩考,則大有發展空間。把「兩岸」轉化為「兩區」,舉手之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