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耀堂
耕樂是真正「Made in Puli」的孩子。當年她的爸媽懷著鄉土田調的理想,辭去台北的《人間》雜誌採訪工作,來到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就是想沿著濁水溪流域,系統化地採集台灣本土地理人文史料。
文與圖/林耀堂
耕樂是真正「Made in Puli」的孩子。當年她的爸媽懷著鄉土田調的理想,辭去台北的《人間》雜誌採訪工作,來到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就是想沿著濁水溪流域,系統化地採集台灣本土地理人文史料。
我初識這對年輕又有抱負的夫妻時,他們已育有一個小男孩。隔年,耕樂誕生了,我在菜市場裡正好見到她的爸爸滿頭大汗地提著一隻雞走過,他說太太在作月子,他買了隻「角仔」(公雞)回去卻被岳母退票,要他去換隻「孿仔」(母雞)。
記憶跳接到耕樂五歲左右,有一回跟著爸媽來到我家。大人們在餐桌開心地聊天,為了怕她無聊,我放《小鹿斑比》的卡通影片給她看。一陣子之後,我走回客廳,卻見到她淚眼雙垂,原來故事演到小鹿斑比的媽媽被獵人射殺了,小鹿斑比成為可憐的孤兒。耕樂這孩子的善良易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耕樂的父母對孩子採取相當開放的教育態度,中學六年,她和哥哥都離開埔里去念體制外的全人中學。高中畢業後,耕樂決定不讀大學,因為她在中學時期發現自己對烘焙有濃厚的興趣,這是實作比理論更重要的技術,不須再到大學去學。爸媽支持她的想法,除了讓她不斷試做各種糕餅麵包,更送她到西螺和一位做歐式麵包的師傅學藝。
耕樂注意到埔里容易取得有機食材,經常起個大早,到早市挑選無農藥的蔬果回來,挖空心思去創發各種餡料和沾醬的新口味。在她不斷地試作及調配下,研發出土肉桂加蘋果、九層塔配番茄起司的新鮮口感,吃過的人都大加讚賞。她說﹕「土肉桂就長在自家院子裡,算是就地取材;九層塔是日常煎蛋及調味海鮮的本土香料,來自路竹的牛番茄我先烤過濃縮,台式食材融入西式派餅之中,結果非常契合又互相烘托。」
耕樂的手藝愈來愈成熟,周遭等她開店的人愈來愈多。但一年一年過去,好像都只聽聞她的夢想,卻不見她有什麼行動。沒想到,就在今年的年初,傳來她在埔里自家開店的好消息了。她和家人一起研商,將店名取為「慢慢來烘焙工作室」,「慢慢來」是她從小到大的性格特質,也代表慢工出細活的產品品質。
雖然運用的是父母以前經營文教基金會的老空間,原本就具有文藝氛圍;但耕樂一點都不放鬆,每個角落、每個牆面,她都費心地重新布置過,且從調油漆、粉刷、購置桌椅、擺放盆栽等,她都親力親為,不假他人幫忙。畫家廖珮如老師按照她的構想,在牆面上畫了三朵向日葵,她說,向日葵溫暖正面的能量,能帶給她很多熱情,想必也能讓來這裡的客人願意久久地停留。
「慢慢來」店裡的座位不多,每日能供應的產品也不多,因為耕樂連蛋都是自己一顆顆仔細洗淨晾乾那樣地講究,每個產品都出自她慢慢地、一步一步不馬虎、不偷工地製作。
「慢慢來」,因為每一個真正走過的足跡,都沒有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