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布蘭特》
作者:韓秀
出版社:幼獅文化
文/王岫
作家要為畫家寫傳記不容易,除了文字的流暢外,自己還必須懂得一些藝術,也要能寫出畫家的特別風格。
中美混血兒出身、夫婿是外交官的美籍華文作家韓秀(Teresa Buczacki),曾經旅居過台灣,也隨著先生駐任過許多國家,國際觀自然豐富;可貴的是她本身也有蒐藏畫作,對藝術史研究亦頗具造詣,因此,由她以中文撰寫的荷蘭十七世紀的光影大師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傳記,就顯得比作家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更親近些,因為是直接用中文傳達給讀者的。
這本由韓秀撰寫的《林布蘭特》,在恰逢林布蘭特四百一十周年誕辰之際,讀來別具意義。林布蘭特是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十七世紀荷蘭畫派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而他所處的年代,也是荷蘭因航海事業而開創出的黃金時代,國內的科學、商貿及藝術成就,皆達到巔峰。
身處輝煌時代的林布蘭特,卻是半生潦倒,到晚年甚至瀕臨破產,被迫四處遷移住家的苦境,正應了「藝術家都是過世後才能彰顯成就」的名言。
這本《林布蘭特》,大致循著林布蘭特的生平軌跡寫起,從他少年如何到萊頓、阿姆斯特丹尋師學畫,到他成為職業畫家、到生子、喪妻,與女佣人韓德麗琪再結婚緣,生了一個女兒,以及生命中的好友凡.隆醫師(Dr. Joannis Van Loon)對他種種的協助等人生的故事,讀者得以見到凡俗卻有血熱的生命。
當然,畫家的藝術創作過程和他的作品介紹,才是本書的主軸,本書在中、後段不見得按照時序鋪陳,有時按照林布蘭特的畫作和風格介紹。韓秀更在書中,時而穿插一些繪畫創作理論、荷蘭當時的時事、宗教、社會、民俗介紹等,讀來別有一番收穫。
林布蘭特以擅長畫聖經故事及自畫像等聞名,本書也幾乎穿插附上了林布蘭特一生創作的有名的作品,等於也讓讀者逛了一趟林布蘭特的畫展。
林布蘭特少年成名,但中年以後,社會因富足反而改變對藝術作品的尊重,林布蘭特雖不是不知道貧窮的可怕,但他絕對不被迫改變技法,也不肯用媚俗的作品取悅大眾的眼光,這是他後半生潦倒的原因。
韓秀在書中引用林布蘭特的話說:「四百年以後,人們會明白,我曾經走在正確的路上,我也相信,到那個時候,我仍然會有幾幅畫會留下來!」四百年後,我們讀這本《林布蘭特》,印證了他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