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仍處於新舊政權交替的空窗期,對岸的海南島上剛剛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今年的主題是「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願景」,各地的學者、官員都踴躍前來討論亞洲經濟整合、新興經濟體及亞洲競爭力的前景等議題。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也代表台灣出席會議。
儘管因為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尚未解決,大陸的經濟成長也面臨巨大下滑的壓力,然而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出身台灣的林毅夫先生仍樂觀表示,在大陸簡稱「十三五」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畫綱要」期間,大陸仍非常可能達成百分之六點五的經濟成長目標,並有望在二○二○年前後成為高等收入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能成功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最後變成高收入的經濟體,目前只有南韓及台灣兩個案例。
大陸現正從中低端產業升級到中高端產業的階段,每年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城鎮化、科技研發都需要很多投資,接下來的「十三五」將推動數百項重大工程,投資機會非常多,這些機會不只是給大陸企業或外國企業,同屬中華民族的台灣企業更不該錯過這個機遇。
遙想馬英九總統剛當選的二○○八年,當時還是準副總統的蕭萬長先生同樣參加了博鰲論壇,並由此促成兩岸高層在五二○就職前的一場特殊會晤,也確定了兩岸實現三通的大方向。在啟動三通之後,更進一步通過了ECFA的框架,推動兩岸深度的經濟整合,那時的兩岸局勢可說是春暖花開、一片大好。
然而,ECFA僅是一個大框架,仍需要底下一個個的子協議逐一實現,才能真正打通兩岸方方面面的經貿網絡,讓更多不同產業、不同階層的民眾受惠。當協商開始進入到實務面的服務貿易協定(服貿)與貨品貿易協定(貨貿)時,嚴重破壞法治的「太陽花」運動爆發,兩岸關係瞬間跌入冰點,所有的經貿談判陷入停滯。
隨著大陸和南韓、澳洲都分別簽定了自由貿易協定,大陸、南韓、日本的經濟整合也勢不可擋,世界並不因為台灣而停下腳步。區域整合已是當前世界經貿體系的潮流,大陸更是舉世公認的東亞經貿龍頭。
去年,大陸成功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在剛剛結束的博鰲論壇上,更提出要在今年完成與東協的自貿區協定的談判。
從博鰲論壇受到關注的程度,可看出中國大陸逐年增長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力,以及亞洲地區經濟整合的迫切性。全世界都爭相要與大陸做生意,以台灣自身的實力、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大陸的特殊關係,更不可能繞過大陸找到發展的出路。台灣出口導向的產業結構,以及多數年輕人都是「服務業」專業的現實情況,說明了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市場,而大陸無疑是最直接的經貿夥伴。
然而,因為歷史的背景,台灣仍無法擺脫當年「戒急用忍」口號下的陰影,不但對陸資來台戒慎恐懼,甚至辱罵登陸投資的台商「親中賣台」,許多台灣企業就這樣錯過了搶占市場的大好良機,如今早已跟不上大陸企業急起直追的腳步。即將就任總統的蔡英文主席,在近日表示希望大陸再給點善意,但蔡主席恐怕應該先用心解決的,是台灣民眾長年對大陸的恐懼和排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