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故宮博物院應力避市場化

 |2007.03.28
443觀看次
字級

媒體日昨刊出一篇讀者投書,指責故宮博物院舉辦「大觀特展」,展品精美絕倫,會場卻吵雜喧嚷,活像一個菜市場。讀者質疑,不知是動線規畫不良,抑或是空間設計不當?此外,展品說明的文字,部分已脫落;而觀眾在欣賞古畫時,竟有工作人員拿著抹布擦拭玻璃櫃,揮散陣陣異味,令人有敗興之感。

故宮博物院的管理不良,非自今日始。三十年前故宮位於台中霧峰之北溝村時,地理位置偏僻,然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惜轉車數次前往觀賞古物。當時故宮的任務以典藏為主,展出次之,因而展出的藏品竟然每日由倉庫中朝展晚藏,書畫類捲進捲出,表面已略呈毛紋,主其事者竟視若無睹。

此次展出之名畫中如范寬之「谿山行旅圖」,如郭熙之「早春圖」,遊客如細心審視,當可發現留下之痕跡。至於所藏文淵閣之四庫全書,曾在倉庫中遭漏雨而淋濕,其中數十本需請人重抄,此事曾在報端引起議論,主其事者亦曾受罰,足見故宮之管理,自來台之初以迄今日,均未步上現代化之境。院長一職,多係政治任命,缺乏專業素養,而整體規畫毫無遠見,以致時隔不久即需進行整修擴建工程。由霧峰遷至外雙溪已逾三十年,從始至今,附近交通壅塞不堪,車輛無可停之處,內部動線紊亂無序,若逢特展,觀眾陡增,「如菜市場」云云,實乃寫實之景。

故宮現已為國際景點,各國遊客來台,莫不前往故宮觀賞,至於本地遊客,每遇重要特展,亦爭先恐後蜂湧而至。以故宮狹小之空間,早已不堪負荷,即使欲增建館舍,以故宮現有之院址,受坡地之限,已無再擴建之空間。面對此一困局,我們提出三項建議,供故宮主事者參考:

一、故宮藏品,大致可分為書畫、青銅器、瓷器、古玩、善本書與清廷檔案。品種類既多,可依典藏品類多設幾處分院,將藏品分散至分院,使每一分院均富特色,亦可疏散觀眾,減少擁擠。

二、如能興建分院,則各項特展即可依其特性在各分院舉行,減少總院之負擔。因此,分院之建築與周邊腹地,必須精心設計,不可再蹈總院之覆轍,須知博物院之建築設計,亦同時為觀賞之標的,不可因陋就簡,如能成為地標,更可為國家爭來面子。

三、在分院尚未成為事實前,總院如舉辦特展,為避免人潮為患,不妨學習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例,遊客前往觀賞,採預約制,必須先以電話或網上預約,以信用卡繳交門票。約好時間即不可改動,院方可按最高的容納量分配參觀人數;至於國外遊客,則可以若干配額交付旅行社處理。

此制的好處很多,參觀者無需排隊苦候,觀賞展品亦有充裕的時間,雖有人不免向隅,亦是無可奈何之事,至少可以保護展品不受人潮呼出的污氣所染,亦不致有觀賞者抱怨有人以抹布散播異味。觀者輕鬆愉快,院方便於管理,一舉數得。尤其今日電腦普及,安排預約時間絕非難事,為何放著這種現代化利器而不用?

故宮是台灣之寶,亦是世界之寶,只要善於利用,其重要性絕不亞於大英博物館與羅浮宮。我們最擔心的是,主政者既乏人文素養,且心胸褊狹僵化,竟有人高呼將故宮列為「去中國化」對象之一,其見識實令人扼腕長嘆。試看歐美各大博物館,那一館沒有外國藏品,那一館不競相蒐藏中國文物,如大英、美國大都會、波斯頓美術館,甚至有專門蒐藏中國青花瓷器的專門博物館,其心胸之開闊,眼光之宏,真令我國官員汗顏。

博物館是一國門面,我們既有故宮,就應善加利用,若有人視為「菜市場」,即應痛下決心檢討改進,若力有未逮,則應邀請外籍專家來台,貢獻心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