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煌
自然生態系統中,野地的地位,形塑起地球呼吸的延續命運。在過去的農業時代裡,人們的生活融入鄉野的胸中,自然,適宜地與周圍的植被彼此成為協調的整體。過去我們倡導所謂的天人合一,現在我們口口聲聲要戰勝自然。
過去的人們,屋外因擁有青山綠水而感到自然暢快。現在的人們也渴望如此,只是先將所有的野地全部鏟平,接著蓋起高樓大廈,然後又費力地在有限的空地上,植上自以為是的植被,而宣稱自己擁有了居住的美麗綠地,如此深以為自豪。看看在北京城裡和城郊那些房地產商在廣告上,宣傳與自然綠地所營造出的虛構宣傳圖與詞句,就可知道重新規畫的綠地,在房地產商品銷售訴求中的重要性。
但為何在房屋的整體規畫前,不能先考慮到原來生存在建築地面上的植被,按照其自然的生態,再做與自然景觀結合的房地產商品規畫呢?而經常採用的是全部剷除,再全部重新種植?於是,我們可以想見,所有號稱與綠地有關的城市房地產商品,其綠地都不是原來的綠地,所謂的綠地都是人工植被而成,看似自然,實質上卻是一種人工造成非常脆弱的綠地。
我前些日子不得已搬到北京近郊回龍觀一個舊居民小區,所謂的自然野地,早已在當初興建小區時被剷除殆盡。但可能興建的時間早,儘管原先野地的形貌不復存在,再加上小區居民據說多數為原來居住當地的農民,所以在不具環境意識與乏人整理的情況下,小區所有原是設計為綠地帶的空地,如今已荒蕪一片,草樹放肆地隨性亂長,有的更具侵牆奪地之勢,是更接近野地了。它雖已喪失野地最豐富的個性風貌,但也足夠算是半野地,M開玩笑地說,這不用除草,我養一頭羊算了!
開玩笑歸開玩笑,小區不論是因物業管理不當,或居民缺乏社區意識,原本規畫的人工綠地如今已成荒蕪野地,更讓人有居住在「鄉野」的感覺。不過,從自然生態的角度看,能一開門就見到絮飛草長彷若鄉野的景象,對我個人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事。現代人不就渴望居住在所謂Townhouse式的離城市不遠、且離自然很近的時尚住宅小區嗎?人們顯然背離自然太遠了,又將已拋棄的自然當成時尚了。
在這舊小區,所有的綠地荒草都因居民的默認或放任,而盡情暢快地歡唱,似乎在有限的生存空間裡得到了最大的解放,蝴蝶與鳥群來了,蟑螂與老鼠也來了,也由於附近大興土木的建地多,新綠地來了,沙塵也來了。我算是居住在「半鄉野」的小區了。
但在北京的其他新舊住宅小區裡,又有多少脆弱的人工綠地,是被好好善加管理整修呢?曾經我也居住過被稱為最佳住宅區的朝陽區,但那裡小區的綠地一樣如荒草叢生,好像房產公司將房子賣掉之後,將物業管理交出之後,也就不管綠地是否是綠地了,我真懷疑這就是大部分小區中野地驅逐綠地的主因,而現代的北京也因如此維護不善,而陷入小小居住環境的尷尬與詬病中。
當北京極力開創文明住宅區,晉身國際都市的同時,似乎不應該有善小而不為的觀念,甚至從住宅與自然結合著手。城市綠化不是隨意鏟平野地,再重新種幾棵樹而已。
事實上,北京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原本是可以保存得更好的,如此也更易形塑一座千年城市的特殊環境風格。經濟是需要發展的,但經濟如建立在和自然生態體系的合作基礎上,我深信經濟的發展會更長遠的延續下去。我真的喜歡北京在路樹生態上的建樹,但我也很少見到哪些樹有真正的故事,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北京的各處都有不同故事的樹,那北京勢必會更迷人更引人入勝。
我也喜歡北京的古跡,但這些古跡又保留了多少自然生態的魅力呢?每天我坐著城鐵來回五道口與回龍觀之間,面對沿途窗外還留存著一些農村與荒地的景觀,我就不免擔心,也許幾年後取代的是一大片的高樓社區與人工綠地,新的樹,新的草皮,甚至是新的土層;果若如此,那麼北京市郊也不過是多了一大片同質化的建築景觀罷了,那人們倒不如再跑遠一點,以旅遊或親近大自然的藉口,去更遠更自然的地方去觀光或居住。那時,我會特別懷念起現在這舊小區綠地的荒蕪,在歡唱的情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