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我這隻手是不是該剁掉?」
他一出口就令我驚訝,因為少有人初次見面,就直截了當說出心中的痛點。
「因為這隻手,我不知道傷了多少人的心!」
雄爸的懺悔
雄爸由女兒素美帶來,素美說爸爸動不動就比拳頭,常和媽媽吵架,又把哥哥打出家門。
素美說:「上星期,爸爸和哥哥大吵一架,又動手打哥哥,等到哥哥把衣物帶離家,爸爸一個人躲在房間痛哭流涕,還用自己的左手打右手,我直覺他需要幫助了。」
雄爸聽了女兒的說法,點點頭,又無可奈何地自嘆:「唉——好多年了。」
雄爸自小就是用「拳頭」來建立人際關係,先是打弟弟妹妹,後來打同學,接著打女友,再來就打老婆、打孩子。
素美說:「小時候,我也被爸爸打過,但高中以後,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看他莫名其妙地衝過來要打我時,我就站在原地,大聲地喊——爸爸,我是你女兒。他愣了一下,然後默默地轉身離開。」
「對不起,素美,爸爸有很多對不起你們的地方。」雄爸低聲道歉的模樣,讓我難以想像他張牙舞爪、暴力相向的兇狠模樣。
習慣性暴力
「從小見識過爸爸媽媽好好相處嗎?」
「家族長輩都是以溫和、尊重的方式來對待彼此嗎?」
「從小是否學過自我控制脾氣的好方法呢?」
幾個問句下來,雄爸一臉茫然,他絲毫沒想過家人相處的經驗,竟然會影響他這麼多。
「以前長輩教育孩子,都是用打罵的方式,記得小學五年級,我和妹妹爭吵什麼事,我已忘了,但我記得把她打到流鼻血,那時,爸爸衝過來要揍我,我嚇得往外跑,然後在隔壁叔叔家躲了好幾天,媽媽把制服、書包從家裡帶來給我,讓我好去上學。一個星期後,我回家了,爸爸、媽媽都不吭聲,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過,倒是妹妹有一段時間,都不跟我說話,總是躲得遠遠的。」
「也就是說,當你用錯方法和妹妹相處時,卻沒有人教你要如何學會道歉與反省,反而你爸爸還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對待你,連媽媽也沒出聲來教導你,是嗎?」我追問雄爸。
雄爸搖搖頭,陷入沉思,慢慢地,他抬起頭,自問自答地說:「現在的家,好像在重覆我爸媽的家……」
暴力須制止
我和雄爸、素美分享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的一段話:「一個在家暴中長大的人,為了生存,他可能學會過度警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受到傷害。」
雄爸說,他不懂「過度警覺」的意思,我告訴他:「有時候,我們會擔心靠過來的人有不良企圖,或是言語不禮貌,還是態度不尊重,於是在『過度警覺』的情況下,會習慣先下手為強,於是拳打腳踢就出去了。」
「哦——」雄爸似乎明白了什麼。
素美反應快,說:「我懂了,就像爸爸只要喝了酒,回到家,大聲跟媽媽講話時,我就趕緊躲進房裡,鎖上房門。」
雄爸接著說:「小時候,我怕被爸爸傷害,因此學會『過度警覺』,但不知不覺中也學到了壞習慣,造成別人的『過度警覺』,我……我不想再傷害別人了。這,讓我更痛苦。」
「很好呀!」我鼓勵雄爸——當一個人自覺不能再用暴力來經營家庭關係時,就擁有遠離不良生活習慣的能力,也就能開始重整家人的親密關係。
「想幫助兒子避開你的老路嗎?」
雄爸點點頭,兩手交叉而握,這回,他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