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簡稱兒盟)昨公布最新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調查(見圖/兒盟提供),指出國內兒少除了口味重鹹外,孩子體位也顯出飲食高油、高糖,平均四名學童就有一人過重,總結出「不良飲食習慣」及「錯誤飲食認知」兩大警訊,呼籲大眾關注「飲食教育」,了解生產過程及健康食材。
兒盟調查不含離島、各縣市國小五年級至九年級兒少,有效問卷一千五百七十七份,發現四分之一的兒少每周吃一次以上「不適合兒童長期的食物」。
醃製加工肉品、零食餅乾、含糖飲料、速食,其中香腸、熱狗等加工品,在二○一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台灣卻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周至少吃一次。
高鈉、高脂肪的零食餅乾,如洋芋片,空有熱量卻缺乏營養,也有五成八的孩子每周吃一次以上,二成九吃好幾次;而孩子食用最頻繁的莫過於含糖飲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的糖攝取量要少於總熱量的百分之十,但一杯大杯可樂或珍珠奶茶的糖分就破表,卻有四成四的孩子常喝。
飲食認知部分發現,孩子對生鮮原形食物的認識相當陌生,認不出青江菜、四季豆和花椰菜等常見的蔬菜。
特別的是,超過半數的孩子,買東西時會注意食品標示及成分,甚至了解自己一天可以攝取多少熱量,但高達六成七的孩子會被標示誤導,根據現行規範,食品內容物是按照含量多寡,由高到低標示,以巧克力夾心餅乾為例,成分標示依序是:砂糖、麵粉、非氫化植物油和可可粉等,吃進身體最多的應是砂糖。
兒盟執行祕書黃韻璇表示,根據調查,家長很少帶孩子去買菜、認識食材及討論食物的營養價值,「食,不該是吃飽就好!」希望孩子每周有三天在家與家人一起吃飯,三菜一湯確保營養均衡,並建立每天三十分鐘的親子食育。
黃韻璇指出,學校和政府也有責任,建議政府修改食品包裝的規範,對食品添加物的危害提供警語,如可能對兒童的行為及專注力有不良影響,並註明一天攝取的建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