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信交友,蔡永勳,人際關係很強。
圖╱楊美珠
「我已經九十五歲,而不是五十九歲。」老當益壯的香園紀念教養院創始人蔡永勳除了耳朵有點重聽,行動需仰賴輪椅之外,思路不減清晰的回憶過往「到處是機會」的美好歲月,笑咪咪的說,多年來都是獨資經營,減少了因股東意見多的折衝。
蔡永勳出生苗栗頭份,在日據時代即獲得教職工作,是標準的青年才俊。當時紡織業如日中天,轉而經商的他從二十台縫紉機做起,一口流利的日文讓他從日本得知紡織界的新技術,一九七○年,與兄弟創立啟台紡織,隔年便獲政府頒發「外銷成長率績優獎」。一九八八年,轉而經營慈善事業-香園,捐出新竹湖口五千餘坪的土地,加上數十年經商私產一億六千萬,兄弟姊妹也都慷慨解囊,共襄盛舉,只為一償母親宿願。
他說,捐錢只能短暫幫助,要照顧這樣的孩子是一輩子的事情,最好能幫助這些智障孩童自給自足,不成為家庭負擔。母親十分高興,晚年都在香園度過,孩子喚她「蔡奶奶」。
三兒一女完成大學畢業而負笈美國,更「子承父志」的也都投入成衣業,如今各擁一方天地。兩年前,幼子攜妻曾霞回到台灣接管基金會,暫時放下家族最內行的成衣,合心集力為老父延續慈善的心願,「要說企業家裸捐,我公公二十年前就開始捐了。」媳婦曾霞說,座落新竹湖口的香園教養院照顧「沒有畢業階段」的行動不便的弱勢人們,最年長的已六十五歲,從少年到老年,勢必都要依賴公公的愛心。
「為需要的人服務,可以使生命發光發熱,這是很棒的事,也讓公公的容顏慈善和悅,交到好朋友,人際關係順暢,生意也順利。」曾霞說,園內百個老師無倦無悔的照顧兩百個學生,老師的偉大,一輩子感激,也是自己學習的典範。「行動無能為力孩子最單純,目前,我們要多突破困境,不能只靠支援,要先自給自足。」農場及工作坊都已固定生產,她希望把年度千萬的缺額能補回來。
加入基金會,陪伴老父身邊,擁有共同的公益價值觀的幼子表示,父親以誠信課子及交友,受日本教育的一口關東腔日語,拉近了日本客戶的距離,直到現在,和日本朋友常開「趴」,人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