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個女兒和小弟的兩個女兒,四個孫女都是父母親帶大的。父親很嚴肅,脾氣也不怎麼好,可是四個孫女卻都認為阿公最好了。
繪圖/洪昭賢
文/方梓
我兩個女兒和小弟的兩個女兒,四個孫女都是父母親帶大的。父親很嚴肅,脾氣也不怎麼好,可是四個孫女卻都認為阿公最好了。
四個孫女陸續報到,其實,所有生活起居都是阿媽在照料,肚子餓了要吃飯要吃點心,天冷要穿衣,想睡覺了……四個孫女都會找阿媽,但出去玩、去柑仔店、去農會超市……她們一定都找阿公。但阿公可是有原則的,每天只能買一樣,從最早的十元到後來的三十元,雖然可以累計到第二天,可是四個孫女都在當天就把額度用完了。
阿公不只會帶孫女出去玩及買吃的,最擅長、最拿手的絕活,可是「修理」;玩具壞了,沒關係!阿公會修理;小三輪車不會走了,無妨,阿公會修理;老狗的屋舍塌了,阿公將舊洗衣機用電鋸鋸開,再鋪上舊毛巾,立即成為老狗溫暖的新家。
不只孫女的物品壞了,阿公會修理;家裡大大小小的門窗、家電等等,只要壞了都是阿公修理;熱水器不熱,阿公先檢查,可以自己修理絕不假手他人。所以,家裡一切大大小小的物件,甚至連機車,都要先經過父親修理過,才會送修。
也因為阿公太會修理了。有一次二、三歲的小姪女趁阿媽沒注意,從冰箱拿蛋糕,不小心摔到地上。阿媽撞見了,小姪女看著地上一團糊糊的蛋糕竟不慌不忙地說:「沒關係,阿公會修理。」
父親一生嚴謹過日子,有時很苛待自己。有一次大弟回家,夜裡父親要他去買感冒藥,還特別指定是哪一家,因為便宜十元。那日寒冬下雨,大弟挑了離家較近卻貴了十元的西藥房買,父子倆還因此大吵了一架,不是為了十萬元,而是為了十元。
可是對妻子與兒女,以及後來的孫子女出手卻很大方;母親一向愛美又時髦,年輕時曾花了父親一個月的薪水買了件兔毛大衣,父親只說:「貴了一點。」
家裡的房子是父親在自家田裡蓋的,一磚一木都是父親監工,至今近四十年從未漏水。每隔幾年,也是他自己粉刷,傢俱除了消費品,床、桌椅、沙發從未換過;客廳木頭沙發舊了,父親重漆,桌椅壞了,父親先修理再說。他最常說的:「修理理就能用。」
小弟媳見傢俱又舊又老型想換掉,父親硬是不淮。父親堅持物品要用到不能用,不是舊了或老了就扔掉。這樣過度念舊節省的確有些不合時宜,然而,父親始終認為丟東西是浪費。
為了能修更多的東西,八十多歲的父親對新科技研究得更勤;父親會修伴唱機、電視機、瓦斯爐,幾年前學會用電腦,經常用google地圖去看大弟桃園的家;用YouTube聽日本老歌。有次電腦壞了,父親苦惱了好久,結果有一天竟然胡亂地被他修好了。
去年他開始用line,孫女們經常和他line來line去。而父親決定要用line的原因竟是:這樣打手機就不用錢了。小時候他才學不到一個月的注音,也早忘了怎麼注音,初始,他無法回覆文字,都以點圖回應。姪女line告訴阿公不能回家吃飯,阿公會回他一個十分驚愕的圖。
女兒想幫他在手機上找手寫功能,卻怎麼也沒找到。沒多久,孫女們發現阿公開始用簡單的文字回答孫女,因為他自己找到了。可是操作還不夠熟練,經常會按到免費撥打電話。
孫女們都一致認為,有一天阿公的手機壞了,一定是自己先修理,也許真的會被他修好。因為,阿公真的很會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