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執筆人: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位朋友的嗜好是跳踢踏舞,所以這次愛爾蘭踢踏舞團來小巨蛋表演時,他早早就買好了票去觀賞。那天賣座不好,只有三成左右,他在會場看見了一位他父親以前帶過的兵,便上前去打招呼。老人興奮地說,政府給免費的票讓他們來開洋葷。他正替老人家高興,卻赫然發現這些票是在最角落緊貼著牆壁的位置,從那裡根本看不見表演,因為只能看到不到四分之一的舞台側面。他的心立刻涼了下來,他了解「Beggars can't be choosers.」因為是免費,所以給最爛的票。他嘆氣說:為什麼政府做事總是為德不卒呢?開演前三天就知道賣座情況了,這麼多的空位,空著也是空著,為什麼不給老人家好一點的座位,讓他們可以好好地欣賞一下表演呢?
這些老人都是曾經為台灣賣過命、出生入死,打過古寧頭戰役的老兵呀!他很感慨地說:政府一邊說台灣要進入高齡社會了,一邊卻歧視老人,誰不會老?這樣的做法就不怕幾年後就回報到自己身上來嗎?
我聽了也嘆氣,他哪裡知道有一個小學六年級的老師請學生寫「老」的聯想詞時,學生寫出來的大部分是「乾癟、廢物、人渣、嘮叨、生病…」,只有少數人寫正向的詞,而她這個班三分之二是隔代教養的孩子,學生們所厭棄的老人正是每天下田做工賺錢養他們的人。難怪有人說這一代是個不感恩的世代。
但是這個不感恩的世代是怎麼來的呢?這源頭還是在我們身上,我們的社會太現實、太勢利眼。在野柳捨身救人的林添禎義士,區公所居然說他的銅像老舊要拆掉,幸好經過多人奔走才留了下來。像這種過橋丟枴,功利心態的事在台灣太多了,帶給孩子的都是不講恩情、只講利用價值的榜樣。
先不說這些現在老的人在年輕時,都曾經替台灣貢獻過,打下現在我們坐吃老本的經濟基礎,很多人即使退休了,仍然出來服務人群,如學校的導護、醫院的義工。
我們憑什麼看不起老人,給他們最差的位子?有個朋友不肯用敬老證,因為有一次他刷卡「嗶嗶嗶」時,看到公車上有一人的眉頭皺了起來,好像他占了那個人的便宜似的。過去,我們都認為他太敏感,現在看到政府對待老人的態度,或許的確不值得為了幾塊錢而失去做人的尊嚴。
老是一個自然歷程,不管你的身分、權勢、財富,最後一定會老。
我們不肯去正視這個必然的事實,卻一心想去拉住青春的尾巴,滿街都是隆乳、醫美、整型…的廣告,真是太可悲了。只重外表不重內涵的心態使得這個社會變得浮華無根。
有一本書說的好:愛是什麼?它有助人的手、奔向待援的腳、關心苦難的眼睛、傾聽嘆息的耳朵,我們的社會上需要愛和尊重,你若有能量,請給出來,你若需要別人的幫助,也大方的接受它。施與受都請不要忘記:免費不是嗟來食,請有尊嚴的對待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