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執筆人: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教授
最近我們同學的聚會話題都圍繞著台灣超高齡的社會在轉,大家都很憂心老無所終。有個朋友說,他終於了解孔子說老的時候戒之在「得」的意思了。因為不知自己還會活多久,就會擔心老本花完了,自己還活著會晚景淒涼,所以趁還可以時,要盡量「得」。
其實,只要規畫得好,是不必憂心的,晚節不保才更可悲。
我們大腦裡有灰質(神經元)和白質(神經纖維)兩種神經細胞,前者雖會因年齡增加而數量減少,但是實驗看到,如果有勤動腦,八十二歲老人神經元數量可以和六十歲的中年人一樣多,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有在用就會留下來。
而後者的髓鞘從出生就一直在增長,到四十五歲左右到達頂點。最近新的研究發現六十五歲是智慧的顛峰。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者在控制了健康、婚姻狀態和收入等變項後,發現六十五歲是生命滿意的最高點;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David Liaison也發現五十六歲是做財務決策的最好年齡,因為他們學識和人生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可以馬上掌握複雜的職場訊息,又不受情緒的影響,可以做出最好的決策判斷,所以全世界五百大企業的總裁平均年齡是五十六歲,對老的觀念現在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魯賓遜飄流記》的作者D. Defoe在一七二六年說:「沒有任何事像死亡和稅一樣是如此的必然(Nothing is certain but death and tax.)」,如果出生是偶然,往生是必然,那麼對年華老去,我們不必傷感,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一句話很好,「下雨了,把傘打開」,對於遲早要來之事,心中早作準備,坦然接受,就不會臨陣驚慌或恐懼了。
所以,面對老化第一要使自己身體健康,自己能照顧自己,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我們的祖先每天至少要走十二公里去覓食,走路是演化以來最好的強身方法,走路還會幫助排便,而便秘是許多老人家共同的痛苦。
同時,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心情好,而心情跟免疫系統有直接的關係。平時沒事,多出門和朋友在一起,人跟別人接觸時,大腦會產生很多有益的神經傳導物質,增進身心的健康。
若是自己有一技之長,則盡量把它發揮出來,我在美國時,看到有年輕人不會填寫銀行的貸款申請書,這時就有退休的銀行經理出來幫助他填寫。
台灣現在也有很多因五五專案退休的老師,他們身體還很健康,精神也很充沛,若能善用這份資源,台灣偏鄉山地的孩子就有福氣了。
第二,生活簡單,量入為出,永遠為明天留一升米。其實粗茶淡飯最養生,只要活著有意義(如能幫助年輕人),精神有寄託,甘苦是自己決定的。
不要怕老,有道是「知足者,天不能貧,無求者,天不能賤,忍辱者,天不能禍,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對於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讓我們以樂活的精神去迎接它,只要心態轉變,我們的生命就隨之轉變了,「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老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