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美術館32步》,五觀藝術出版
去美術館,不妨帶著孩子同行,因為他們往往是最好的導覽員。
圖/五觀藝術提供
文/喬翰.艾迪瑪
譯/張譽騰、桂雅文
聽起來也許讓人驚訝,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你能找到最好的美術館導覽員,就是自己的孩子。
冰箱門上的塗鴉如畢卡索作品,你可能早已注意到兒子或女兒的藝術天分了。你可能沒注意到的是,他們還是非常優秀的藝評家。孩子們,無論男女,通常都具備特殊天賦,能幫助你瞥見隱藏在藝術品背後的世界。
為什麼孩子們對藝術這麼擅長?因為他們善於提問,也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這兩者都是藝術評論最為關鍵的技巧。發問是孩子天性,他們無所不問,沒有成年人的種種顧忌,如果你想隨便應付,他們不會輕易放過。
孩子們天生異稟,常常會提出成年人認為極具原創性、獨特而有效的解決辦法。
事實上,我很想建議美術館提供「孩子租借服務」,讓觀眾都能在門口找到一個孩子做他們的導覽員。
要如何善用孩子們的藝術天分,以便開拓嶄新的藝術視野呢?建議在參觀行程中最好能納入一些較為荒謬或具挑戰性的藝術作品。四歲以前的孩子要理解抽象概念,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因此,他們很容易進入畢卡索抽象畫家的世界。聽孩子們談談他們究竟從這些繪畫裡看到什麼,很具啟發。
由於習慣對一個想法或觀念追問不休,孩子們通常也是觀念藝術的高手。因此,千萬不要錯過讓孩子為你解說杜象作品的機會。試從他們角度去觀察,遇到困惑時不要猶豫,盡量坦率提問。能夠這樣,你就會發現孩子們常會提供你嶄新的視野。
改善一般美術館觀眾明明不懂卻裝懂的毛病,孩子是最完美的解藥。他們的真誠和勇敢,會讓最頑強的觀眾也為之鬆口。成年人常因為無知或缺乏專業而退縮,孩子們通常不會這樣。他們自由自在的行動,想要評論就逕自說出。孩子們的好奇和開明心態,成年人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了,而這些都是了解和欣賞藝術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參觀美術館時,有孩子們陪伴的最大好處,就是你會和內在的孩子再度聯結。你的心因而重返年輕,而你也會發現,原來這就是藝術最大的好處。
(摘自《愛上美術館32步》,五觀藝術出版)
作者
簡介
喬翰.艾迪瑪 (Johan Idema)
藝術顧問、作家、藝文創業家。在藝術界以熱情洋溢,倡議創新聞名,對博物館特別關注。專長於創新理念的發展、企業規畫、創新管理和募款。2014年獲得荷蘭《新基進文藝獎》(Oeuvre Prize as New Radical)。另著有《超越黑盒子與白色方塊》(Beyond Black Box and White Tube)及《請到現場!重新思考古典音樂現場演出》(Present!─Rethinking Live Classical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