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心平乎?行直乎?

 李瑞仁(台北市/商) |2007.03.25
2690觀看次
字級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決疑品」,並收錄於佛光教科書第十一冊佛光學第十二課人間佛教的經證,第八小節「人間生活」的第三條。六祖惠能大師在「無相頌」的首句,以疑問句作為經偈的首句,以反問的方式來闡明「在家修行」的準繩和做法,導正當時大眾對持戒修禪的觀念。

在唐朝,參研佛法的風氣在經濟昌盛與朝廷的尊重與支持下,舉凡藝術(梵唄法會、音樂、雕刻)、文學(譯經、詩詞),及佛經禪學的研究,莫不百家爭鳴; 則天皇帝所題「開經偈」就是一例。禪宗傳到六祖惠能大師更是發揚光大,民間修習佛法的風氣盛況空前,一時大家對於如何修持佛法的方法需求殷切,以至眾說紛紜。惠能大師開示的這首「無相頌」,正是「佛法是必須在人間生活實現,才是真佛法的實現」,最寫實的訓示。

「心平」指的是無分別心的平等觀;達到「空有一如、凡聖不二、生佛平等」的境界。「行直」指的是,日常行為舉止要能直指清淨本心,處眾接物能正直善良,遵循菩提自性的行佛標準。

但這談何容易啊!所以接著以「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闡明人我居家處眾之道;以「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的處世智慧,砥勵信眾做人做事要不畏艱難;以「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指出反諸本心的菩提自性,才是修道成佛的途徑。

藉由科技的進步與物質的文明,今日佛法的興盛不亞於唐朝,更盛於唐朝,六祖壇經「無相頌」和星雲大師推行的「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一脈傳承古今輝映。

文言文「心平?行直?」的問句,加上白話文「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讓大眾對「人間佛教」的內涵,更能明瞭認識;對於破除佛教徒消極遁世的說法、棒喝人心執著的癡迷、點破自傲自滿的藉口,有不可言喻的妙用;在驗證菩提自性的清淨、在信解行證的大道上,更是必須時時刻刻銘記在心,用以反觀本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