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37 海德莉&崔久 讓人際交流更通暢

楊慧莉 |2016.02.27
1952觀看次
字級

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愈來愈倚靠臉書、Line等文明利器彼此互動,卻也漸漸喪失當面交流的溝通能力。

美國公共電台資深記者海德莉對此深感憂心,決定將多年來藉由豐富的訪談經歷所累積的溝通心得與讀者分享,帶領讀者重拾美好的人際互動。

另外,眾聲喧嘩的時代,雜音四起,人們傾向於只放不收,聽力和專注力正在消弱。

聲音顧問崔久有鑑於此,提出五項聽力練習,教你如何有意識地聆聽。

溝通磨練
電台記者海德莉:十原則促進交談

塞勒斯特.海德莉(Celeste Headlee)來自顯赫家庭;外祖父為知名美國非洲裔作曲家史狄爾(William Grant Still),母親為作家,父親為海洋地質學家。海德莉深受外祖父的影響,包括長大後拿到音樂碩士學位,成為歌劇演唱家;不過,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家中慣有的「儀式」引領她未來的職場生涯。

家中常有座上賓

由於外祖父是知名人物,海德莉從小看著許多文人雅士在她家中川流不息,拜訪她的祖父母,包括美國小姐、沙加緬度市長、普立茲獎得主、俄國芭蕾舞星等。看著這些名流在她家中出沒,海德莉從小就覺得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深藏不露的有趣故事值得挖掘。

基於此因緣,海德莉後來走上採訪之路。擁有大傳系學位的她,自一九九九年起,開始服務於公共電台,擔任記者、主持人和特派員的職務;曾在美國國家廣播電台(NPR)中西部當特派員,並主持過該電台多個重要節目,包括「國家之談」(Talk of the Nation)、「周末版」(Weekend Edition)等。目前,她主持喬治亞公共廣播電台(Georgia Public Broadcasting)節目「第二種想法」(On Second Thought)。

本世紀關鍵能力

作為經常探討國家問題的資深記者,海德莉留意到一個溝通上的異化問題正在美國本土上演。她舉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所做的研究為例:「皮尤研究中心曾以一萬名美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發現目前是美國史上最分歧、最對立的時代。」對應於實際的狀況就是:「大家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翻天,而且都不想妥協;換句話說,誰也不聽誰說……但交談需要的是在說與聽之間取得平衡。」

海德莉將此現象部分歸因於智慧型手機。「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美國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上傳一百則以上的訊息,多數都傾向用手機與他們的朋友對談。」她進一步引述一名高中老師在《亞特蘭大雜誌》(The Atlantic)上發表的文章,發抒她對此議題的關注:「孩子們每天透過螢幕交換想法,鮮少有機會磨練自己的人際溝通技巧,讓人不禁要問:二十一世紀裡,還有比『與人建立自信而有條理的對談』更重要的技巧嗎?」

既然此溝通技巧如此重要,海德莉決定分享她靠嘴吃飯的看家本領。

相談甚歡的原則

多年來,她因工作關係訪談過各行各業人士,諾貝爾獎得主、卡車司機、億萬富翁、幼教老師、州長、水管工人等,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對象,她都與對方相談甚歡,因為她謹守十項訪談原則。這十項原則,她相信,也能讓一般人與他人開啟美好的對話。簡述如下:

一、別心有旁騖:專注於彼此的交談,別讓自己「想入非非」,像是想到上一分鐘跟老闆的爭執、晚上要吃什麼……換句話說,要完全投入於當下,別只是半調子。

二、別扮演行家:跟別人交談,就要抱持學習的態度,把個人意見暫置一旁,因為「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唯有當說話者感受到聆聽者的開誠布公,才會願意打開心扉,與對方誠摯交談。

三、開放式提問:不妨參照記者的提問方式,以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處(where)、為何(why)或如何(how)的方式開頭。比方說,當詢問別人感受時,與其用「你很生氣嗎?」這種一番兩瞪眼的方式提問,不如用「你感覺如何?」開放式的提問,讓對方好好想想,給你一個較有趣的回應。

四、跟著感覺走:訪談時,常會發生來賓講了幾分鐘後,主持人突然問了一個完全不相關卻自認聰明的問題,這表示主持人早就心猿意馬了。交談過程中,難免有各種事情與想法跑進來讓人分心,這時就順其自然,隨這些事情與想法來來去去吧。

五、別誇大其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每個人都該謹言慎行,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別讓說話的內容變得很廉價。

六、別攬鏡自照:當別人在講述自己的經驗時,別自比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所有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相比。最重要的是,別轉移焦點。

七、別叨叨絮絮:工作上或與孩子說話時,常會為了講述重點而叨叨絮絮同一件事。與人交談時,這麼做會變得很失禮也很無趣。

八、忘掉細節吧:交談時,你可能會為了某個年分、名字、日期而絞盡腦汁。事實上,交談對象有興趣的是你個人,以及你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因此,忘掉那些細節吧。

九、聆聽超重要:想要有好的交談,務必要懂得聆聽。然而,交談時人們傾向「說」而非「聽」,原因在於說話的人可以掌控整個局面,一方面可以成為矚目的焦點,也不用聽到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此外,還有分心的問題。每個人一分鐘可以說兩百二十五個字,卻可聽到五百個字。在說聽速度不對等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就用分心來填補那聽不到的兩百七十五個字。所以,專心並不容易,但如果不這麼做,就不是在交談,而變成兩個人在相互叫囂。

十、須簡潔扼要:好的交談就像穿上一件迷你裙,長短適中;短到足以引發興趣,長到夠遮蓋重點。

迎接美好的互動

海德莉相信,人們如於交談時運用以上十項原則,不僅不再浪費時間、覺得無聊或冒犯他人,還有可能收穫滿滿,甚至與他人建立起一種真誠的關係,或是被人完全理解。

事實上,這十項原則,海德莉聲稱,你只要專精其中一項,就能與人有較好的交談,而「這些原則不外乎就是要凸顯一個基本概念:對他人感興趣」。她回顧成長過程看到這麼多名流進出家中,讓她對每個人的故事感興趣,這也造就她後來成為一個能勝任愉快的主持人。

採訪生涯一路走來,她始終多聽少說,打開自己的心,隨時準備迎接美好的互動,而她也從來沒失望過。她鼓勵有為者亦若是:走出去,跟人們聊聊,聽聽他們的故事,等著被驚艷吧。

聽力訓練
聲音顧問崔久:五練習提升聆聽

朱利安.崔久(Julian Treasure)是英國音樂家,在聲音和溝通上有獨到的見解。由於對聲音的敏銳度,他創辦「聲音社」,協助廠商建立「響噹噹」的廠牌名稱。多年來,他經常上Ted平台發表他對溝通和聲音的多項觀點。其中,一場關於如何提升現代人聽力的演講尤其發人深省。

聆聽力何以漸失

崔久發現,現代人正在逐漸喪失傾聽的能力。他歸咎於以下原因:首先,自從人們發明書寫、錄音和錄影等記錄方法後,精準而仔細聆聽的能力也在削弱中;再來是,世界夾帶著各種聲光效果,嘈雜不堪,想聆聽變得愈來愈困難,也愈來愈累人,許多人因此戴上耳機,關起耳朵,結果誰也聽不見誰。

綜上所述,「我們也變得愈來愈不耐煩……交談的藝術漸漸地被個人廣播所取代。」崔久表示。他認為,喪失傾聽能力茲事體大,因為「有意識地聆聽能促進理解,一個彼此不再聆聽對方的世界是很可怕的」。

如何提升聆聽力

有鑑於此,崔久提出五項練習提升意識聆聽:

一、靜默:每天靜默三分鐘有助我們的耳朵對於安靜重新調適,可以聽得更好。

二、混音: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不管是在公共場所,或鳥語花香的大自然裡,盡量聽出和分辨環境中暗藏的多種個別聲音。

三、聆賞:聆賞各種物質文明帶來的世俗之音。舉例而言,洗衣機「轟隆隆」的聲音極具律動,聆聽它,也能聽出滋味。

四、立場:每個人聆聽對方時,會站在不同的立場。聽到的東西會隨立場而異,如主動、被動、批判、同情。覺察這些立場濾鏡,隨時因應情況做調整。

五、拉薩:拉薩(RASA)在梵文裡是「果汁」或「本質」的意思。崔久用此縮寫字代表主動聆聽中所涉及的四項行動:接納(Receive),意即專注於交談對象;贊同(Appreciate),意即發出「嗯」、「噢」、「好的」等回應之聲;總結(Summarize),意即用「所以」這類字眼,總結溝通中所聽到的內容,代表你對談話內容的理解;詢問(Ask),意即隨後提問,代表你有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興趣。

期待和平的鐘聲

作為音樂家和聲音的愛好者,崔久享受聲音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他不指望每個人能像他那樣「活著就是為了聆聽」,但他相信每個人都該有意識地聆聽,好讓自己真實地活著,因為藉由從內到外的仔細聆聽,不僅與我們所處的環境相連結,也因彼此理解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甚至因聽到、覺知到自己的內在需求而變得更有靈性。

他期許聆聽技巧未來能被納入學校正式課程,因為這有助於避免人類因不懂聆聽而墮入誤解及分歧的可怕世界。而他相信,一旦我們的世界學會有意識地聆聽,和平的鐘聲也將悄悄響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