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含豐富的EPA、DHA等有助身體建康,儘管政府部門一再強調,會加強對市售水產品安全把關,但官方抽驗之水產品,仍然出現相當比例動物用藥殘留,消費者難以安心。
水產品發生食安問題,主要在於養殖、流通過程,導致微生物、毒素、藥物殘留超標;加工或食用方法不當;使用違規藥物防腐;環境惡化,使得水產品受到嚴重汙染;以低價品充當高價水產品;監管不力,品質不合格的水產品流入市場販售。
政府須強化「事前積極管理」與「事後有效處理」的雙重措施,不是只靠提高十倍檢驗數量。
日本為全球重要食魚國家,近來日本食品安全也如台灣一樣頻頻出包,讓消費者信心大失。為確保食的安全,日本近畿大學漁業研究實驗室除了學術研究,在日本美食之都銀座商業區及大阪購物中心,開設養殖魚類主題餐廳,餐廳使用的魚類食材,都經過大學漁業實驗室的嚴格檢查,讓顧客一整年都可安心品嘗美味的養殖魚類。
近畿大學還將餐廳用於教育,讓具藝術專業的學生設計菜單,營養專業的學生設計營養套餐,學以致用,這種結合海洋資源保育、水產食品衛生安全、水產經營、文創等理論與實務傳授,值得提供台灣政府及大學在思考轉型、整併、自闢財源、提高招生人數等的參考。
政府除努力研發高靈敏、快速篩選、偵測及萃取方法,加強對進口水產品把關外,應參考美日做法,建構完備的水產品品質安全管控。
同時輔導捕撈及養殖水產品,取得國際衛生安全與生態標章認證,方便消費者選購,並整合各大專院校水產相關科系人力,投入水產品安全相關研發、檢驗、查緝、廠商輔導等工作,才能真正讓消費者吃的安心。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