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榮總高齡醫學研究團隊昨天發表「高齡衰弱與認知功能退化」研究,發現握力差、步速慢、疲倦、活動量少及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是老人衰弱主因,只要出現任何一項,認知功能即開始下降,但積極介入訓練治療,衰弱風險可降三成五,有效預防老人失智。
該項研究由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黃仲禹、吳宜慧及陳偉達共同完成,先以宜蘭世代研究,發現骨骼肌較差的老人,握力低、步速慢,整體認知功能也表現差,且是從「非記憶領域」開始衰弱,例如容易分心、叫不出名字、無法完成任務等。
黃安君表示,中老年人健康衰弱、認知功能下降,與大腦整體萎縮有關,而小腦灰質的萎縮最為顯著,會影響握力、步速及整體活動量。
為了要找出預防衰弱、失智的方式,衛福部國健署四年前找上北榮研究團隊,在台北、台中、高雄、金門及宜蘭五縣市,合作「社區健康老人健康促進及成效追蹤研究計畫」,找到一千零九十一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受試,條件是至少要有一項衰弱表現,但排除生活無法獨立或確診失智者。
黃安君表示,受試長者經過一年運動、認知、營養及醫療課程訓練,平均握力增加零點九七公斤、每公尺步速增加零點零六秒,起立行走秒數也減少零點六七秒,衰弱盛行率減少三成五,認知功能評估分數進步零點六九分,失智風險明顯降低。
黃安君提醒,發現老父母扭罐頭手無力,或走路愈走愈慢、講話會忘詞,就要小心認知功能開始衰退。
一般人三十歲後肌力開始下降,她建議民眾五十歲後應做系統性訓練,每周至少五天運動,持續三十分鐘到一小時,或快走八千步,雙腳綁零點五到一公斤沙包,都能有效訓練肌力。多吃地中海型食物、常與親友互動交流、控制三高等,均有助維持良好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