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表示,要避免肌少症,有氧運動、心肺功能的鍛練都很好,但一定要加入負重的運動訓練。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不少老人覺得體力差、走不動,可能是罹患肌少症;台灣六十五歲以上民眾,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約百分之九點四、女性百分之九點八。
八十歲以上民眾,男性上升至百分之十八點六、女性百分之十五。
高齡化 推動健康變老
研究發現,持續規律運動加上補充蛋白質,有助減緩肌少症發生。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劉力幗表示,肌少症患者,輕者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最明顯的是走路不穩、增加跌倒風險、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嚴重者隨著肌肉流失的比例增加,肌肉功能退化,可能導致失能、肺炎,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劉力幗說,隨著年紀增長、雄性激素下降,肌肉質量也下降,讓肌肉流失情況惡化,研究證實兩者有關,僅解開肌少症致病機轉的部分謎團,是否有可研發藥物治療,或靠補充荷爾蒙、生長激素延緩肌少症的發生,是下一階段研究必須解開的謎題。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劉亮恭表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六十五歲的高齡人口已經達到百分之十二,民國一一四年年,老年人口達到百分之二十,高齡化是趨勢,除推動高齡整合服務,健康變老一定要透過運動和飲食提早介入。
40歲起負重 訓練肌耐力
北榮老人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人在老化過程中愈來愈虛弱,但是,這件事是可逆的,一定要花心力去減緩肌少症發生,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注意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一定要加入負重運動訓練肌耐力。
一般長輩運動偏重健走、和緩散步等,陳亮恭表示,這對心肺功能的鍛練不錯,但最好多一點肌耐力的訓練,比如推牆壁等,在肌肉持續用力的過程,可以避免肌力流失,加上適當補充蛋白質,肌肉才可能長出來,減緩肌少症發生。
補充蛋白質 持續運動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的重要指標分為三類,很虛弱嚴重的患者,僅能依靠藥物治療;中間的族群,發現肌肉流失,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規律運動,持續鍛練肌力,維持身體最佳狀態;剛要步入老年的人,應提前介入,從生活習慣改變開始做起。
陳亮恭說,「要活就要動」,建議從四十歲就開始。避免肌少症,有氧、心肺功能鍛練都很好,但一定要加入負重訓練,如舉啞鈴,或用寶特瓶裝水鍛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