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春秋】 古人的年終獎金

文/海客 |2016.02.01
1579觀看次
字級

文/海客

新年將至,很多人開始憧憬著年終獎金:「到底能發多少呢?老闆會以什麼形式來發放呢?……」這美好的期盼會伴隨著我們幸福地進入新年。可以想像,古人在年終此刻,與我們的心情應該是相差不大的,因為古人也有年終獎金。

據考證,東漢時期,皇帝就已經給大臣發「年終獎金」了。

《漢官儀》中把它稱為「臘賜」,意思是說到了臘月,皇帝就會發放這筆賞賜。同時我們也可以在這本書中了解具體的數目:「大將軍、三公賞錢二十萬、牛肉一百斤、粳米兩百斛;特進、侯賞錢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二萬;千石、六百石的官員賞錢七千;虎賁郎、羽林郎三百。」這裡說的錢指的是五銖錢,根據相關數據計算,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一元台幣,一斛大米重是十六公斤。折算下來,大將軍和三公每年的年終獎金大約有四十萬元台幣左右,與他們七千元左右的月薪相比,年終獎金超過了一年的工資總額;所以大家期盼年終獎金是理所當然的。

北宋是我國古代經濟繁榮時期,這一點我們從官員的工資水平也可以看出來。

《宋史·職官志》中記載,宰相、樞密使這一級高官,每月工資是三百貫,還有春、冬衣服所需的衣料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月一百石;地方官員,大縣的縣令二十千,小縣縣令十二千。除了有高工資,宋朝官員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比如說炭、茶、酒、廚料、薪、鹽等,甚至於餵馬的馬料,以及手下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都有相應的補貼,總體數量是很高的。

正是由於工資及補貼較高,所以宋代官員的年終獎金很少,基本上就只是一個象徵意義。每年冬至日,宰相、樞密使以及曾經封王的大臣等這些高級幹部,會得到皇帝賞賜的五隻羊、五石麵、兩石米、兩罈子黃酒。換算成今天的計算方法,大概就是一百公斤米,一百五十公斤麵。雖然總體價值不高,但年終獎金還是體現了皇帝對高官的體恤之情。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非常低,朝廷也不給官員發放年終獎金。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清時期官場「陋規」就成了比較另類的年終獎金。地方官往往有各種各樣的來錢渠道,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或者是獲得升遷,就需要打點京城的官員,而京官在天子腳下,沒有撈錢的機會,所以盤剝地方官員就成了必選項。

每年各種節日,地方官都要以各種名目來打點京官。其中最基本的有冰敬、炭敬、別敬;冰敬相當於今天的防暑費,炭敬相當於今天的取暖費,而別敬是指官員離京外放做官需要打點京官的費用。除了這三者之外,還有多如牛毛的「紅包」,如歲金、節敬、程儀、贄禮、贐禮、賻禮、賀儀等等不一而足。

歷任清代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撫等職的張集馨對此頗多感慨,他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記錄,因多次外放,「出京留別」時送別敬花了不少錢。他向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六部尚書、都御吏、侍郎、大九卿、同鄉、同年、世好等贈送的「別敬」,在一八四五年任陝西糧道時送了一點七萬兩;在一八四七年任四川按察使時送了一點五萬兩;在一八四九年任貴州布政使時送了一點一萬兩;在一八五○年任河南布政使時送了一點二至一點三萬兩。清代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三千元左右台幣的購買力,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筆費用是多少驚人了。

這與清朝一品文官一年正式工資僅四萬出頭相比,可以看出清朝官員的貪汙腐敗有多嚴重了。

看過了古人的年終獎金,我們在拿到年終獎金時,應該知足了,畢竟我們都不是生活在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