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作者:康哲偉
出版社:先覺
文/王錫璋(前國圖參考組主任)
台灣已進入老人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占社會人口的比率將逐年增加,加上平均壽命的延長,這也意味著中年人照顧年邁父母的機會大增。
由於國內對老者長照系統的立法和實施,似乎緩不濟急,至少在短期內,大多數的家庭,總會面對父母老之將至的問題;以前由於子女較多,父母年老照養的問題,由眾多子女輪流或分擔照養,或許壓力還不至於那麼大;但今日的中壯人口,已大多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或是「一個也不嫌少」的口號下成長的族群,對年邁、病疾漸多的父母,在照養上,可能都會面臨人力或財力上的困窘,何況,父母從老邁到臨終,問題豈只是在生病照養的問題?如何讓父母保持健康的身心以及妥善規畫財務……等,也是事先該思慮到的。
每個家庭似乎總是等到父母生病了,才開始面對、處理問題,不免手忙腳亂一番。知名新聞媒體工作者康哲偉,也是在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老父意外跌倒、生病臥床,連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為了兩老,在照養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問題上,陷入措手不及的紛亂,不僅生活秩序大亂,也心力交瘁。
父親逝世後,康哲偉檢討自己(事實上也是大多數人),平日對「老」的問題,毫無所悉,也少有準備,所有才有如此兵慌馬亂和不堪的一、兩年時光。因此,事後,他花了一年多時間,蒐集資料,也拜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寫成一本《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要給家有年長父母的年輕人或中壯族群參考。
這本書從爸媽過了六十五歲後,如何讓年長者保持身心健康開始談起。由於父母身心健康,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其次為父母考量如何在財務上做準備,包括退休金和保險、投資等,也得勸導父母不避談身後事,免得以安寧醫療、喪葬、遺產繼承等問題引起家庭糾紛。
接著開始進入當爸媽無法自理生活的醫療、照養問題,從失智症談到如何利用醫院可用資源、如何選擇安養機構、如何選擇外傭照顧及與仲介公司打交道等。此外,如何預防失智、老人肌力衰退、老人跌倒、視力減退……等問題,以及如何召開家庭會議等,也是本書的重要篇章之一。
總之,本書是一本知老的基本知識書籍,如果年輕人或中壯族群父母已不在了,也不要輕忽,因為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你也會變老,事先知道這些問題,讓你面對自己的老化,也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