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新年快樂!今天章定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則唐詩故,這首詩是跟農夫有關,是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憫農詩〉,現在就讓我來好好的解說吧!
圖/RM包
小朋友們新年快樂!今天章定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則唐詩故,這首詩是跟農夫有關,是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憫農詩〉,現在就讓我來好好的解說吧!
圖/RM包
文/章定 圖/RM包
編按:唐代為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其文人在創作詩的功力上,非其他朝代文人所能望其項背!看似簡略的數十字中,往往有著相當深遠的背後故事。在二零一六年,我們將帶領著小讀者穿越時空,剝去文字的外殼,一窺詩作的真實面貌!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飧),
粒粒皆辛苦。
小朋友們新年快樂!今天章定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則唐詩故,這首詩是跟農夫有關,是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憫農詩〉,現在就讓我來好好的解說吧!
這首詩的作者李紳,他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與知名詩人白居易和元稹都為「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人物。所謂的「新樂府運動」是以反映社會現實之種種狀況為主要題材的詩歌革新運動;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以悲天憫人的心,去觀察與記錄當時社會現狀的寫實派詩人!
李紳所處的時代,是在唐代發生一場巨大內亂之後,那場內亂,歷史學家把它稱為「安史之亂」。這篇內亂前前後後總共歷經了七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讓唐代的社會呈現一片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慘狀;後代歷史學家都認為,安史之亂是唐代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安史之亂後,唐代的社會依舊沒有真正太平,社會的動盪不安與天災綿延不斷,導致百姓的生活相當艱困與窮苦;但是統治者卻一點也沒有因此體恤百姓,反而加重賦稅、剝削百姓,尤其對待揮汗成雨、辛苦耕種的農民們,更是極盡所能的勒索剝削,讓農民的生活更加窮困艱辛。
心繫民間疾苦的李紳,目睹了農民生活的種種慘狀,他悲憤的將這首〈憫農詩〉寫下來,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兩句話白描日正當中,農民辛勞耕作的場景,讓我們如親臨其境一樣,感受相當真實而深刻;接著又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告訴我們,我們所吃的每一粒米飯,都是農夫辛勞耕種的心血結晶呀!
小朋友們,章定老師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農夫耕田的辛苦,是不是也很感謝這些辛苦耕作的偉大農民呢?如果沒有他們任隨風吹雨打、烈日直曬的辛勤耕作,我們也無法享受到飯碗中,那一粒粒白色飽滿又香味四溢的米飯呢!所以我們應該抱著感恩的心,去珍惜農夫每一粒用心血、汗水灌溉出來的米飯,而不是糟蹋、浪費。下次,當我們吃著一口口香甜米飯時,別忘了在心中感謝農民們的辛勞,並且將這些得來不易的米粒吃光光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