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小學堂 杜甫〈春夜喜雨〉
文/章定 圖/RM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親愛的小朋友們,又到了學唐詩的時間,有沒有很期待今天要學習的是哪一首唐詩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唐代最著名的社會寫實派詩人杜甫的詩作〈春夜喜雨〉。
這首詩是杜甫在唐肅宗上元二年,春天時節所寫下的詩作,當時杜甫因安史之亂流亡至成都(今四川省),他定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在那裡築起自己的茅屋(即今日的杜甫草堂)。他在那裡親自耕作,與當地的農民結交相識,一同交流與分享種植作物的種種心情與感想。
上元元年冬天至上元二年初春這段時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這對與當地農夫一起躬耕自給的杜甫,有了很深的感觸。杜甫望著天、盼著雨,祈願上天能下場及時春雨,紓解眼前乾旱帶來的災害。果然在一個春天的夜晚被他盼來了一場春雨,看著眼前被春雨潤澤的大地萬物,杜甫提筆寫下這首詩,紀錄下當晚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之情。
看完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各位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杜甫因為春雨而發的喜悅呢?事實上,春天的雨水,中國人自古便十分重視喔!雨水在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個節氣。以國曆來說,此節氣大約在每年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之間,表示雨水增多的時節到來。
立春之後,東風解凍而春回大地,此時農民開始新一年度的耕種,最期盼雨水趕緊來到。自古有句俗諺這麼說:「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即是說明在此節氣下雨,便是豐收的預兆。所以杜甫這首詩作,正好也能呼應古人重視雨水節氣的傳統習俗,也讓我們了解春天雨水之於民間百姓的重要。
杜甫這首〈春夜喜雨〉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將春雨寫得有情有知,並能及時呼應天地萬物對它的期盼,在萬物萌發的時候,翩然降臨人間,潤澤萬物大地;並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去弘揚春雨潤澤大地萬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這些都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出詩人的情思。從中我們可以看見杜甫獨特的寫雨觀點,更能透過他筆下及時而來的春雨,看見其心繫民間的大愛情懷。
小朋友們,如果我們都能像杜甫筆下的春雨一般,有著善解人意、及時行善的大愛精神,那麼我們一定能創造出一個美好且和諧的社會,就如同春雨所帶來美好和諧的自然景象那般,你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