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 打敗不景氣 展店超過500家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6.01.24
6787觀看次
字級
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在吉林租一千畝農地,作為有機大豆的種植基地,至今在大陸市場仍一枝獨秀。圖/資料照片
「永和豆漿」於上海舉辦創業三十周年旺年會,董事長林炳生(左)、總裁林建雄(右)和高齡八十八歲的母親(中)一同歡慶。圖/資料照片
2009年兩岸連鎖加盟品牌展第一次在上海舉辦,可頌坊總經理簡聰斌(右起)、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老董牛肉麵董事長劉正雄、六角國際副理葉旭偉等品牌都設攤參展。圖/資料照片
二○一三年第一屆上海─新北龍舟文化交流活動,林炳生(左三)加入台灣隊伍「台腕隊」,與眾多影星和體育好手一起參賽。圖/資料照片

整理報導/杜晴惠

圖/資料照片

在大陸有五百多家連鎖門市的「永和豆漿」,日前舉行創業三十周年的旺年會,正式對外宣告,二○一六年是公司拚股票上市重要的一年。

於一九九五年跨海到大陸發展的永和豆漿,過去二十年歷經轉型升級的挑戰,即使是在不景氣的二○一五年,仍有兩位數成長。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接受採訪時說,「永和豆漿」是台商轉型升級的楷模,回台上市,台商都與有榮焉。

事實上,「永和豆漿」從二○一二年就著手規畫上市,且首選A股掛牌,尤其大陸證監會擬放鬆餐飲企業上市審核,「永和豆漿」目標就是在大陸登板掛牌豆漿第一股。但隨著兩岸簽署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金管會積極鼓勵台商回台IPO,林炳生認為,仍然看好大陸市場,不過,更傾向回台上市。

據了解,「永和豆漿」之所以轉投台股,主要是大陸逾五百家門市,九成屬加盟,面對十倍直營店的加盟店數,加上「百年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大王」等山寨林立,雖然年銷售額超過人民幣二十億元,但要挑戰大陸主板上市恐怕只能屈居中小板。因此,林炳生認為,不如回台IPO,以F股掛牌。

台灣服務業有優勢

在上海舉辦的創業三十周年旺年會上,見到大陸各地經銷商匯聚上海,上千人將會場擠到爆桌,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感慨地說,創業第一年在台北辦年終尾牙,只開一桌,人還湊不滿。

創業以來,林炳生經歷的困境不只一遭,剛開始與朋友合夥開店,兩個月後只剩他一人;三年前捲入大陸「豆漿門」事件,他帶領團隊努力走出基轉黃豆的陰霾,林炳生不諱言「永和豆漿」是用豆漿粉沖調,但使用的是非轉基因大豆,他在現場與媒體分享祕訣——豆漿粉用八十五度高溫熱水將大豆去皮去芽,減少嘌呤,痛風患者也可以喝;再用破碎技術打成小米粒,研磨後萃取再噴霧乾燥,即使腸胃過敏也能安心食用。

談到台灣的服務業發展,林炳生認為,台灣服務業發展比大陸早了二、三十年,從學習美日經驗開始,又進行自我研發,現已進軍全球市場;現在大陸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迫切想學習連鎖加盟行業知識,台商可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他認為,即使面對大陸網路經濟時代的挑戰,傳統經營知識還是非常重要。如今在大陸已經擁有超過五百家門市,但林炳生仍不忘支持台灣中小企業,除了長期贊助兩岸連鎖協會及兩岸經營者俱樂部的活動經費,只要是協會辦的活動,一定到場參與。他說,連鎖協會的會員涵蓋食衣住行的各行各業,有許多成功模式,透過協會的平台,可以讓更多的台商,特別是中小企業台商學習成長。

賣小吃也重視細節

永和豆漿本身的經營模式就是最好的範例,一九九九年林炳生在上海常熟路開設第一家直營店,專賣豆漿和油條,再配上各式台灣風味小吃。當時他設定的路線就是「乾淨便捷」,而且徹底落實。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他第一次到福州做市場調查時發現,給了錢之後店員邊用手抓油條,邊用手抓著鈔票,整張鈔票都是油膩膩的。他發現若不重視這個小細節,沒有顧客會相信早餐也能做得乾淨衛生,這個想法在當時的大陸相對少見。

多年的經驗也讓林炳生明白,想要拔得頭籌,必須在服務方面有過人之處。於是他開始研擬「服務標準化」,從一條一條的細則開始制訂,例如,顧客點了油條,而你看到成品油條是涼的,新的油條還沒有炸好,這時應該如何跟顧客溝通?像這樣的細節問題,他一條一條寫好,總共有幾百項細節標準,除了在服務上有標準,在製作永和豆漿、食品採購、物流和製作上,也有各種標準化。

林炳生認為這些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標準化就像大樹年輪一樣,非一日之功,但慢慢累積必然成大氣。現在大陸民眾不論到哪一家門市,味道與標準均維持統一。

他在接受陸媒專訪時甚至說,和豆漿打了三十年交道,無論生活習慣或興趣愛好,都在不知不覺中和豆漿連在一起。「比如他每次出差旅行都喜歡收集各時期的石墨,還在東北籌辦永和豆漿博物館。就連每次應酬吃飯,他總是帶著自家的豆漿粉。甚至吃火鍋時,也要往湯料裡面加上豆漿。這麼多年下來,林炳生已經和豆漿分不開了,他甚至說自然有豆魂。」

回首創業路

賣到客人心裡

「剛開始創業時,很累。剛開始有幾個創業夥伴,但是後來都離開了。離開的原因就是覺得沒有希望。只有我一個人堅持下來了。」回首創業過程時,林炳生說家人的支援給了他莫大的動力。

賣豆漿之前,林炳生賣過裁縫機、鋼琴,做過房屋仲介,他行銷的過程中總結出兩種基本規律,一種是賣到客人手裡,另一種是賣到客人心裡。賣到手裡是你找客人,賣到心裡就是客人找你。

當年,他憑著多年在市場上練就的敏銳嗅覺,決定買下豆漿店和商標,但新台幣六十萬元不是小數目,他東拼西湊才湊了二十多萬元,拉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一起入夥,三個人開啟豆漿人生。

沒想到開業時正值夏天,天氣又悶又熱,三個人磨豆子、煮豆漿,每天都忙到半夜,辛苦不說,還賺不到錢,兩個月後先是同學提出退股,半年後,另一個合夥人也提出退股,他們都勸林炳生放棄,不如回去繼續賣縫紉機。

三個人一起創業,轉眼之間就只剩下林炳生一個人,但他怎麼想也不能中途放棄,而且他意識到,豆漿做得再好也就是一杯豆漿,擺在店裡一碗一碗的賣,沒辦法有多少獲利。所以,他決定改變之前的策略,把市場做大。

工業化製程量產豆漿

他找自己的大姐、大哥負責管理豆漿生產,自己充當業務,就像當年賣縫紉機一樣,跑遍台北各大社區、福利社、便利店。剛開始,只有一部分學校附近的便利商店同意試賣永和豆漿,隨著銷路打開,豆漿需求量愈來愈多。

他發現,工業化製程量產豆漿是可行的,轉眼冬天到了,學生對瓶裝熱豆漿需求大,為了提高產量,林炳生竟然自己畫出了一條半自動化設備設計圖,然後請人做好模具,這套設備可以自動封口,也不需要人工冷卻。

林炳生接受陸媒專訪時說,在試賣時設備的不良率很高,自己最怕接到客戶打電話到公司,只要提到品質,他就頭大。有一段時間為了解決瓶裝豆漿的問題,他考察了許多大型食品賣場,然後再回去進行改良。

「台北曾經有個垃圾山,現在垃圾山被改造成城市公園,公園裡的樹長得又粗又壯。知道為什麼嗎?我貢獻很大啊,當年不合格的豆漿還有豆渣一車車地往那裡倒。樹能不壯?」林炳生幽默地說。

小檔案

林炳生,1958年出生於金門,父親以提供當地駐軍服裝為業,6歲時,全家隨軍隊遷往馬祖。16歲,林炳生赴基隆就讀海事學院,原本計畫畢業後當船員,但因家中添購的二手船沉沒而作罷。

學校畢業後,林炳生進入美國勝家台灣分公司擔任業務員,那時勝家生產出全世界第一台縫紉機,林炳生每天清晨到菜市場掃街,下午走遍大街小巷,前半個月業績掛零,但隨後兩個半月賣出一百多台縫紉機,業績排名第一。在勝家公司工作三年期間,他每天晚上兼職開計程車,三年如一日。

1983年,離開勝家公司轉而做房屋仲介的林炳生,聽說台北市區有一家豆漿店轉讓,對方要價新台幣60萬元,和豆漿店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林炳生與朋友一起合作,兩個月後卻面臨朋友退股的窘境,最後由他獨立承接。

1987年,他成立永和豆漿工廠,1990年再次興建廠房,1995年北斗廠落成,正式量產,開始經營加盟連鎖系統。1995年他帶領永和豆漿西進大陸發展,四年後落戶上海開設第一家店面,至今連鎖門市超過500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