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 打敗不景氣 展店超過500家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6.01.24 語音朗讀 70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在吉林租一千畝農地,作為有機大豆的種植基地,至今在大陸市場仍一枝獨秀。圖/資料照片 「永和豆漿」於上海舉辦創業三十周年旺年會,董事長林炳生(左)、總裁林建雄(右)和高齡八十八歲的母親(中)一同歡慶。圖/資料照片 2009年兩岸連鎖加盟品牌展第一次在上海舉辦,可頌坊總經理簡聰斌(右起)、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老董牛肉麵董事長劉正雄、六角國際副理葉旭偉等品牌都設攤參展。圖/資料照片 二○一三年第一屆上海─新北龍舟文化交流活動,林炳生(左三)加入台灣隊伍「台腕隊」,與眾多影星和體育好手一起參賽。圖/資料照片 整理報導/杜晴惠 圖/資料照片 在大陸有五百多家連鎖門市的「永和豆漿」,日前舉行創業三十周年的旺年會,正式對外宣告,二○一六年是公司拚股票上市重要的一年。 於一九九五年跨海到大陸發展的永和豆漿,過去二十年歷經轉型升級的挑戰,即使是在不景氣的二○一五年,仍有兩位數成長。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接受採訪時說,「永和豆漿」是台商轉型升級的楷模,回台上市,台商都與有榮焉。 事實上,「永和豆漿」從二○一二年就著手規畫上市,且首選A股掛牌,尤其大陸證監會擬放鬆餐飲企業上市審核,「永和豆漿」目標就是在大陸登板掛牌豆漿第一股。但隨著兩岸簽署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金管會積極鼓勵台商回台IPO,林炳生認為,仍然看好大陸市場,不過,更傾向回台上市。 據了解,「永和豆漿」之所以轉投台股,主要是大陸逾五百家門市,九成屬加盟,面對十倍直營店的加盟店數,加上「百年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大王」等山寨林立,雖然年銷售額超過人民幣二十億元,但要挑戰大陸主板上市恐怕只能屈居中小板。因此,林炳生認為,不如回台IPO,以F股掛牌。 台灣服務業有優勢 在上海舉辦的創業三十周年旺年會上,見到大陸各地經銷商匯聚上海,上千人將會場擠到爆桌,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感慨地說,創業第一年在台北辦年終尾牙,只開一桌,人還湊不滿。 創業以來,林炳生經歷的困境不只一遭,剛開始與朋友合夥開店,兩個月後只剩他一人;三年前捲入大陸「豆漿門」事件,他帶領團隊努力走出基轉黃豆的陰霾,林炳生不諱言「永和豆漿」是用豆漿粉沖調,但使用的是非轉基因大豆,他在現場與媒體分享祕訣——豆漿粉用八十五度高溫熱水將大豆去皮去芽,減少嘌呤,痛風患者也可以喝;再用破碎技術打成小米粒,研磨後萃取再噴霧乾燥,即使腸胃過敏也能安心食用。 談到台灣的服務業發展,林炳生認為,台灣服務業發展比大陸早了二、三十年,從學習美日經驗開始,又進行自我研發,現已進軍全球市場;現在大陸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迫切想學習連鎖加盟行業知識,台商可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他認為,即使面對大陸網路經濟時代的挑戰,傳統經營知識還是非常重要。如今在大陸已經擁有超過五百家門市,但林炳生仍不忘支持台灣中小企業,除了長期贊助兩岸連鎖協會及兩岸經營者俱樂部的活動經費,只要是協會辦的活動,一定到場參與。他說,連鎖協會的會員涵蓋食衣住行的各行各業,有許多成功模式,透過協會的平台,可以讓更多的台商,特別是中小企業台商學習成長。 賣小吃也重視細節 永和豆漿本身的經營模式就是最好的範例,一九九九年林炳生在上海常熟路開設第一家直營店,專賣豆漿和油條,再配上各式台灣風味小吃。當時他設定的路線就是「乾淨便捷」,而且徹底落實。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他第一次到福州做市場調查時發現,給了錢之後店員邊用手抓油條,邊用手抓著鈔票,整張鈔票都是油膩膩的。他發現若不重視這個小細節,沒有顧客會相信早餐也能做得乾淨衛生,這個想法在當時的大陸相對少見。 多年的經驗也讓林炳生明白,想要拔得頭籌,必須在服務方面有過人之處。於是他開始研擬「服務標準化」,從一條一條的細則開始制訂,例如,顧客點了油條,而你看到成品油條是涼的,新的油條還沒有炸好,這時應該如何跟顧客溝通?像這樣的細節問題,他一條一條寫好,總共有幾百項細節標準,除了在服務上有標準,在製作永和豆漿、食品採購、物流和製作上,也有各種標準化。 林炳生認為這些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標準化就像大樹年輪一樣,非一日之功,但慢慢累積必然成大氣。現在大陸民眾不論到哪一家門市,味道與標準均維持統一。 他在接受陸媒專訪時甚至說,和豆漿打了三十年交道,無論生活習慣或興趣愛好,都在不知不覺中和豆漿連在一起。「比如他每次出差旅行都喜歡收集各時期的石墨,還在東北籌辦永和豆漿博物館。就連每次應酬吃飯,他總是帶著自家的豆漿粉。甚至吃火鍋時,也要往湯料裡面加上豆漿。這麼多年下來,林炳生已經和豆漿分不開了,他甚至說自然有豆魂。」 回首創業路 賣到客人心裡 「剛開始創業時,很累。剛開始有幾個創業夥伴,但是後來都離開了。離開的原因就是覺得沒有希望。只有我一個人堅持下來了。」回首創業過程時,林炳生說家人的支援給了他莫大的動力。 賣豆漿之前,林炳生賣過裁縫機、鋼琴,做過房屋仲介,他行銷的過程中總結出兩種基本規律,一種是賣到客人手裡,另一種是賣到客人心裡。賣到手裡是你找客人,賣到心裡就是客人找你。 當年,他憑著多年在市場上練就的敏銳嗅覺,決定買下豆漿店和商標,但新台幣六十萬元不是小數目,他東拼西湊才湊了二十多萬元,拉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一起入夥,三個人開啟豆漿人生。 沒想到開業時正值夏天,天氣又悶又熱,三個人磨豆子、煮豆漿,每天都忙到半夜,辛苦不說,還賺不到錢,兩個月後先是同學提出退股,半年後,另一個合夥人也提出退股,他們都勸林炳生放棄,不如回去繼續賣縫紉機。 三個人一起創業,轉眼之間就只剩下林炳生一個人,但他怎麼想也不能中途放棄,而且他意識到,豆漿做得再好也就是一杯豆漿,擺在店裡一碗一碗的賣,沒辦法有多少獲利。所以,他決定改變之前的策略,把市場做大。 工業化製程量產豆漿 他找自己的大姐、大哥負責管理豆漿生產,自己充當業務,就像當年賣縫紉機一樣,跑遍台北各大社區、福利社、便利店。剛開始,只有一部分學校附近的便利商店同意試賣永和豆漿,隨著銷路打開,豆漿需求量愈來愈多。 他發現,工業化製程量產豆漿是可行的,轉眼冬天到了,學生對瓶裝熱豆漿需求大,為了提高產量,林炳生竟然自己畫出了一條半自動化設備設計圖,然後請人做好模具,這套設備可以自動封口,也不需要人工冷卻。 林炳生接受陸媒專訪時說,在試賣時設備的不良率很高,自己最怕接到客戶打電話到公司,只要提到品質,他就頭大。有一段時間為了解決瓶裝豆漿的問題,他考察了許多大型食品賣場,然後再回去進行改良。 「台北曾經有個垃圾山,現在垃圾山被改造成城市公園,公園裡的樹長得又粗又壯。知道為什麼嗎?我貢獻很大啊,當年不合格的豆漿還有豆渣一車車地往那裡倒。樹能不壯?」林炳生幽默地說。 小檔案 林炳生,1958年出生於金門,父親以提供當地駐軍服裝為業,6歲時,全家隨軍隊遷往馬祖。16歲,林炳生赴基隆就讀海事學院,原本計畫畢業後當船員,但因家中添購的二手船沉沒而作罷。 學校畢業後,林炳生進入美國勝家台灣分公司擔任業務員,那時勝家生產出全世界第一台縫紉機,林炳生每天清晨到菜市場掃街,下午走遍大街小巷,前半個月業績掛零,但隨後兩個半月賣出一百多台縫紉機,業績排名第一。在勝家公司工作三年期間,他每天晚上兼職開計程車,三年如一日。 1983年,離開勝家公司轉而做房屋仲介的林炳生,聽說台北市區有一家豆漿店轉讓,對方要價新台幣60萬元,和豆漿店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林炳生與朋友一起合作,兩個月後卻面臨朋友退股的窘境,最後由他獨立承接。 1987年,他成立永和豆漿工廠,1990年再次興建廠房,1995年北斗廠落成,正式量產,開始經營加盟連鎖系統。1995年他帶領永和豆漿西進大陸發展,四年後落戶上海開設第一家店面,至今連鎖門市超過500家。 前一篇文章 小綠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經康 下一篇文章 真格天使投資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理想是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4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09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10【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網紅博主】龔向桃 真實生活日常最吸睛【剪紙藝術家】高少萍 推動剪紙藝術走向世界【鳳翔泥塑傳承人】胡錦偉 老手藝捏出新生命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導演》王小帥 拍出小人物生活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鍵盤時代 喚起毛筆書寫的熱情北京八分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阮安邦【古琴技藝傳承路上】林法是我真正的知音愛國者集團董事長 馮軍 誠信是品牌建立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