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易順鼎易君左 父子的台南淚

文與圖/黃議震 |2016.01.20
3008觀看次
字級
〈易順鼎詩稿〉 圖/黃議震
〈易君左致黃少谷信札1〉 圖/黃議震
〈易君左致黃少谷信札2〉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上旬,上海時局飛濤越頂,繁華寂滅,「行政院在這緊要關頭準備了若干架飛機,專門搶運政府人員及有關人士離滬,停在龍華機場。當時大家都急於逃難,政府所準備的飛機票實在不夠分配……」(註❶),而易君左以監察院專門委員的職銜取得派發機票,由上海搭機飛抵台北松山機場(註❷)。

曾因五四運動而聲名鵲起的易君左,大概沒料到有生之年竟會匆忙而淒涼的飛赴其父易順鼎「舊遊如夢裡」的台灣島。五十四年前的乙未馬關割台簽訂,時佐劉坤一軍幕的易順鼎上書〈請罷和議裭權奸疏〉,力陳「醜虜跳梁,不宜遷就;權奸誤國,不可姑容」,各國「以斯民有盡之脂膏,填彼族無窮之谿壑」,疏中明斥李鴻章,而暗指慈禧誤國,滿紙義憤卻「難向重華達片言」(註❸),最終當然無法撼動清廷割台議定。

易順鼎遂轉向節制關內外各軍的欽差大臣劉坤一,自請以「偵探情形」之名派往台灣,「當時基隆、台北已失,台灣巡撫唐景崧等紛紛逃回內地,丘逢甲守台中不利也已內渡。」(註❹)而此時渡海來台「偵探情形」的易順鼎,對於劉永福及抗日軍民是極大的鼓舞。劉、易二人並與在台南的百餘文武,歃血為盟,「誓同死守,不肯事仇」。

當時缺兵、將、糧、餉的劉永福委請易順鼎渡海回內地籌餉,於是易順鼎先赴南京求見兩江總督張之洞,又至武昌,敦請署理湖廣總督譚繼洵發電函予兩廣總督譚鍾麟,以求籌集接濟台灣抗日軍餉。自此,易順鼎不辭險阻四度(註❺)渡台抗日。

豈料數月之內,台南形勢混亂,清廷又已下令「嚴禁海口」,至九月初台南失陷,劉永福退離台灣,易順鼎墨絰從戎投身殲倭,最終未果。

在程頌萬為易順鼎所撰的墓誌銘中有「乘筏出鹿耳門,颶浪壓空,樁天踴嶽,高下百變,飈掣霆吼,萬死垂睫。自念國難未紓,殉母亦所安也,遂冥坐誦佛號,浪不及衣,三晲而達輪舟。」(註❻)自鹿耳門乘筏出海的易順鼎,在颶浪中萬死一生,而其海外扶餘大業,卻應化作浮雲,隨風飄滅。

五十四年後,易順鼎之子易君左於上海陷落前夕,在一片「烽火紅逐萬鴉飛」中辭京抵台,在寓台九個月後轉徙香港。

易君左在寓台期間,南下到訪其父易順鼎悽然返棹的台南,並謁鄭成功祠,大約有感天風吹嘯,飄零海東,而賦長詩:

「赤崁樓頭烽火燃,誰使台灣命運延?詩人渡海參大戰,一夢五十餘年前。

延平王祠碧波外,父曾痛哭流涕拜,嗚呼國事無可為,悽然返棹來難再……」(註❼)

註解:

❶出自易君左著〈烽火夕陽紅〉之「黯然離上海」,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年出版。

❷出自易鶚編印〈易君左四十年詩〉之「辭京」,民國七十六年自印初版。

❸出自易順鼎著〈琴志樓詩集〉之「將自唐山赴臺灣同人賦詩贈行因和楊德甫兵部韻留別」一詩,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

❹同上之前言一章。

❺雖有一說為兩渡台灣,本文據易順鼎著〈琴志樓詩集〉之「由滬舟至閩署雜存十首」中之易註。

❻出自程頌萬撰〈易君實甫墓誌銘〉。

❼出自易君左著〈君左詩文選〉,新陸書局,民國四十七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