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淡水福興寮,2012年8月
圖/阮義忠
文與圖/阮義忠
關渡山居的小區會蓋在如此幽靜之處,乃因業主當初的功能考量。三棟建築並排,中間那棟是教育中心,大小教室、會議廳、學員套房一應俱全,專門租借給工商企業;舉凡在職訓練、休閒聯誼、產品發表、講座研討、歲末尾牙等活動無不適宜。
這門生意可謂開風氣之先,無奈三十年前市場接受度不夠,業主在連連虧損之餘,將之改為一般住宅重新求售。因整體規畫完善,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游泳池等公共空間得以保留,只有游泳池因維持費太高而停用。最難得的是,小區後山還有專屬公園,只可惜大多數住戶只愛待在家裡。
我雖然一周才來一天,卻可能是最常利用後山公園的住戶之一,為了方便進出,還特地向管理處申請了一把山門鑰匙。在關渡山居的晨走功課,基本分為兩條路線:下山至淡水河畔、上山到小坪頂。前些天颱風剛走,氣溫稍降,我便特地來了趟登山遠足,前後徒步四、五小時,痛快無比!
小區沒託物業公司管理,由住委會自聘人員負責庶務、警衛、清潔工作。幾位園丁辛勤盡職,整天不是在掃落葉、剪樹籬,就是澆花木、養栽植,好像自家環境那般愛惜,可他們卻都不住在這裡。敬業之人,無論幹的是哪一行,都值得敬佩、感恩。
由後山翻嶺到另一頭,便是陳仔厝、小坪頂、興福寮等散居山村。那一帶有個高爾夫球場,車輛往來頻繁,不是能安心賞景的步道。但只要繼續走到小坪頂一帶,視野就豁然開朗,可眺望觀音山、淡水河及台灣海峽。
也因這一帶風景上好,建商紛紛前來開發,卻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就拿小坪頂來說吧,每次經過都會看到一大片空置多年的別墅,或許是因缺少面海景觀而乏人問津。最近聽說有別的建商打算把房子敲掉重新規畫,果真如此,該有多糟蹋啊!投入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丁點功能都沒發揮便要剷除一空;光是拆除費就不得了,還有成千上萬噸的垃圾得處理。過度開發對地球造成劇烈傷害,果報必定會由全人類共同承受。
怪事還不止此,就在空置的別墅群後方,一棟卓絕的40層高樓在興福寮拔地而起。號稱360度視野的這座玻璃帷幕大廈呈扁橢圓形,正看像刀柄、側看像煙囪,旁邊還緊臨著一座俗到令人無法直視的廟宇。設計人顯然不認為有考慮周遭環境的必要,自顧發展其前衛的極簡風格,還打著華裔建築大師退休之作的口號,據說將是全台最貴、最高級的住宅之一,名為「貝聿銘國際特區」。
這棟大樓若是蓋在市內,如台北東區、北京、上海或是倫敦、紐約,都可能成為令人讚嘆的路標,可蓋在此處,實在是讓我說不出任何好話。資源錯置可能成垃圾,建設錯位只能算是變相的破壞。我從各個角度細細打量,不禁好奇,會是什麼樣的人來買這種屋子呢?他們到底在想什麼?住在裡面,真能生活嗎?